比亞迪、特斯拉上演海外追擊戰,中國汽車產業鏈體系走出國門
比亞迪正在全球範圍內與特斯拉上演追擊戰。數據顯示,在包括巴西、澳大利亞及歐洲多國在內的全球多個核心區域市場,比亞迪的月銷量或季度銷量已經超過了特斯拉。
作爲國內頭部的新能源車企,比亞迪今年的全球化攻勢愈發兇猛。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比亞迪5月出口汽車約8.9萬輛,再創新高;1~5月累計出口總銷量37.42萬輛,同比增長112%。
在最近的一場採訪中,特斯拉CEO馬斯克談及對比亞迪的看法時稱,自己不太關注競爭對手,只專注將產品做到完美。他還表示,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性是“最強”的。
比亞迪、特斯拉海外追擊戰的背後,是我國車企出海的格局變化:從整車出口的1.0時代,邁向產業鏈體系出口的2.0時代;從“中國造全球賣”轉向“全球造全球賣”。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將智能網聯新技術發展趨勢帶向全球汽車消費市場,搭建起新的海外汽車貿易新優勢。
中美新能源車龍頭海外交鋒
6月的尾聲已至,比亞迪汽車運輸滾裝船“合肥號”正通過蘇伊士運河奔赴歐洲,而在此前5月,“合肥號”還與“開拓者1號”聯合將超萬輛比亞迪汽車運至巴西的波圖塞爾港,開拓當地新的市場份額。
開拓海外市場是比亞迪今年明確的戰略目標,也是比亞迪達成目標銷量的關鍵之一。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今年業績會上表示,比亞迪2025年銷量目標是550萬輛,其中80萬輛將來自海外市場。在股東大會上,王傳福還提到,海外市場價格較爲穩定,對公司盈利幫助較大,海外和高端化一樣,是比亞迪的重要戰略。
在全球市場,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企業無法忽視的競爭對手,以比亞迪爲代表的中國新能源車企持續在海外追擊着特斯拉。
比亞迪今年在歐洲市場的突破較爲亮眼。根據調研機構JATO Dynamics的數據,比亞迪4月在歐洲市場的純電動汽車銷量首次超越特斯拉,註冊量達7231輛,同比增長169%。同期,特斯拉在歐洲銷量則爲7165輛,緊隨其後。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數據顯示,特斯拉5月在歐洲新車註冊量爲13863輛,相比去年同期的19227輛大幅下滑近28%;而比亞迪在歐洲5大核心市場(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的總計銷量已突破萬輛,尤其在西班牙市場,比亞迪的月銷量是特斯拉的3倍。
在南美洲的巴西市場,海外研究機構Clean Technica的數據顯示,比亞迪一季度銷量已突破2萬輛,在當地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首位。今年5月,巴西純電動汽車銷量達到6969輛,其中比亞迪銷量5596輛,佔比超過80%,同樣領先特斯拉。
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市場,據易車數據,比亞迪一季度銷量突破8800輛,超過了特斯拉近3000輛。
在亞洲,易車數據顯示,比亞迪在東南亞四大核心市場(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5月銷量均超過特斯拉,尤其在泰國市場,比亞迪當月銷量是特斯拉的5倍;在新加坡市場,比亞迪當月銷量是特斯拉的2倍。在日本,比亞迪銷量大幅領先特斯拉;但在韓國,特斯拉5月銷量突破6500輛,是比亞迪當月銷量的10倍。
在多個關鍵市場電動車銷量同比下滑之際,特斯拉正在加速調整管理團隊人員。當地時間6月26日,馬斯克解僱了特斯拉制造與運營副總裁奧米徳·阿夫沙爾。奧米徳團隊成員包括北美銷售副總、歐洲中東及非洲區副總裁、特斯拉政策與業務發展負責人等。
比亞迪在全球多個核心區域市場與特斯拉的追擊戰,正是中國車企在全球開疆擴土的縮影。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前三分別爲比利時119678輛、巴西105513輛和墨西哥84862輛。在高端化關鍵的歐洲市場,乘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東風,今年一季度,中國車企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佔有率已達到20%,小鵬、奇瑞、廣汽等多家中國車企已相繼進入歐洲市場,穩定獲得銷量增長。
中國車企轉向佈局當地供應鏈體系
在擴大海外攻勢的策略中,中國車企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即從整車出口的1.0階段,跨越至產業鏈體系出口的2.0階段,在銷售國家或區域當地建設產線、配套零件、研發中心等。
2025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當前,汽車產業全球化形勢主要有兩大變化。一是,整車銷售的壁壘在不斷增加,而且由整車逐漸向供應鏈延伸。很多國家要發展自己的汽車產業,在接受別的國家產品的同時,也在培養自己國家的汽車製造體系。二是,汽車供應鏈高度複雜,脆弱性更強,汽車供應鏈仍存脫鉤斷鏈的風險,尤其當全球汽車市場智能化、電動化融合進程加速,對技術的交流也出現了更多限制。
張永偉認爲,基於上述情況,車企需要研究全球化新的合作模式。現在車企出海的合作模式,是將品牌、產品推向東道國市場,同時把車企自身封閉的零部件帶向東道國,形成了一個投資在東道國但產業外溢效果比較差的結果,這一模式現在已經遇到了市場壁壘的限制。同時,疊加當前東道國希望發展自身汽車產業的需求,當傳統的模式和新的形勢、新的需求間出現矛盾,這個時候就需要尋找解決矛盾應對形勢變化的新路徑。
以比亞迪爲例,2023年,比亞迪已着手在匈牙利建設首個歐洲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今年5月,比亞迪還宣佈將在布達佩斯設立歐洲總部和新的歐洲研發中心。本月25日,比亞迪與歐洲奧鋼聯集團(voestalpine)達成供應協議,後者將爲比亞迪匈牙利乘用車工廠供應鋼材,加強歐洲本土化戰略。2日後,比亞迪在匈牙利爲電動大巴和卡車工廠擴建項目奠基。至此,比亞迪已在歐洲建立起,從工廠產線到研發再到總部核心人員的完整產業鏈體系。
將生產基地、研發中心搬向海外,進行本土化生產、研發,已是中國車企出海的新共識,也是全球車企對海外市場的共識。小鵬汽車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唐志坤錶示:“在海外本土化是小鵬非常重要的戰略重心。同本地合作伙伴、用戶、行業和社會一起共贏,是小鵬出海2.0的核心。”根據規劃,小鵬汽車將在6月底開啓印尼本地KD工廠的組裝下線,印尼工廠也是小鵬海外首個生產基地。更長遠的規劃中,小鵬汽車今年將在海外核心區域的10~12個國家投入更多的資源傾斜,包括產品本地化。
此外,長安汽車泰國生產基地、廣汽印尼工廠也雙雙已於今年上半年下線,長城宣佈將在今年二季度擴大泰國工廠產能。理想汽車首個海外研發中心在德國啓動,廣汽也在米蘭建立起設計中心等,更貼近當地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海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達640萬輛,按照10%的增速預測,今年我國汽車出口規模有望達到700萬輛。若汽車出口量保持10%以上的增速,到2030年,我國汽車出口量有望達到1000萬輛。
在中國車企外,汽車供應鏈上的中國零部件企業也在加速出海,比如以寧德時代爲代表的動力電池企業、福耀玻璃等汽車玻璃企業、賽輪集團等輪胎企業,各汽車配套零部件企業均按規劃已構建起海外生產基地。
比如,海關數據稱,2025年一季度,中國橡膠輪胎出口量達224萬噸,同比增長6.2%;出口金額400億元,同比增長7%。同期,來自SNE Research的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榜中,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電池)仍舊穩穩地佔據第一、第二位,分別同比增長4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