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巴西大冒險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一箇舊時代結束了。
巴西,這個曾由菲亞特、大衆、通用等歐美巨頭牢牢統治了半個世紀的南美汽車最大市場,迎來了中國汽車巨頭。
當地時間7月1日,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一輛比亞迪海鷗駛下工廠生產線。這標誌着其在海外最大乘用車工廠的階段性成果落地。對於“中國汽車”這一宏大敘事而言,更是其全球化征程中一座深刻而複雜的里程碑,也將加速推動中國汽車出海進程。
按照比亞迪方面規劃,這座乘用車工廠在初期階段將具備15萬輛整車的年產能,生產線將同時涵蓋純電動(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兩種技術路線的車型,旨在滿足巴西乃至阿根廷、烏拉圭等拉美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首車下線儀式標誌着工廠建設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但並不代表工廠已全面竣工或投入大規模生產。工廠目前仍在緊密建設中,這表明,比亞迪正按照其分期建設和投產運營的節奏,穩步推進其在巴西的本地化生產佈局。
比亞迪將其在巴西的巨大投資描繪成一次對未來的共同奔赴。作爲比亞迪全球化戰略的操盤手,其執行副總裁兼美洲區CEO李柯爲這次擴張賦予了宏大而溫情的註腳。
她着重強調了對本地社區的承諾與融合。卡馬薩里工廠的前身,是一座已被福特汽車關閉多時的工廠,李柯對此表示:“我們正在爲這座工廠帶來新生,我們將僱傭許多前福特的員工。我們會爲他們提供新的培訓、新的技能,讓他們能更好地在我們全新的工廠裡工作”。
很難想象,三年前比亞迪在巴西的乘用車銷量不過區區260輛,到了2024年,這一數字便快速攀升至超7.6萬輛,同比增長超328%。到2025年5月佔據純電市場超九成份額(92.16%),比亞迪無疑已加冕爲巴西新能源市場的“新王”。
比亞迪的巴西故事,遠非一個簡單的“產品成功”所能概括。它更像一部關於耐心、豪賭與深度本地化的啓示錄,深刻揭示了中國汽車全球化在告別野蠻生長後,正進入一個更艱難、也更具想象力的新階段。
比亞迪在巴西市場故事,始於十年前。2014年,比亞迪進入巴西,切入點並非乘用車,而是電動大巴和太陽能電池板。
在乘用車企業忙於出口貿易的年代,比亞迪選擇了一條更重、更慢的道路。在坎皮納斯生產電動大巴底盤,在曼瑙斯組裝動力電池,甚至爲聖保羅的地鐵線供應“雲軌”列車。這些看似與乘用車無關的業務。
透過這些業務佈局,比亞迪深入理解了當地的法規、勞工政策、供應鏈生態和政商環境,通過公共交通和清潔能源項目建立了品牌信任,並且在真正投入巨資建設乘用車工廠前,比亞迪已通過多個小型工廠驗證了自身的本地化管理與運營能力。
當2021年比亞迪唐EV正式在巴西發佈時,它不是一個貿然闖入的“外來者”,而是一個已經與巴西社會共生了七年的“老朋友”。此次在工廠率先下線的海鷗(Seagull)和宋Pro(Song Pro),也在前期已在巴西市場取得了優異的銷售成績 。
產品之外,比亞迪在巴黎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態。通過快速佈局覆蓋全國的經銷商網絡和充電設施,甚至打造了自己的遠洋運輸船隊,爲用戶提供了超越產品本身的完整體驗和保障。
面對巴西充電設施不足的痛點,比亞迪沒有等待市場成熟,而是主動出擊。通過與本地企業合作推出“BYDRecharge”充電網絡,整合了數千個充電樁,並推出“自動充電”等便捷功能,將充電焦慮這一最大購車障礙,轉化爲了自己的核心優勢。
比亞迪用驚人的速度鋪開了一張覆蓋巴西所有州府的經銷商網絡,並計劃在2025年底將門店數量擴張至240家。
不過,比亞迪在巴西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昔日的成功經驗,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全新挑戰。
在包括菲亞特、大衆等在巴西經營數十年的傳統車企的遊說下,它們成功推動政府階梯式上調進口關稅,計劃於2026年7月將稅率完全恢復至35%。這也讓比亞迪在巴西建立本土化工廠充滿緊迫性,它本地化生產的每一步都必須與時間賽跑。
此外,比亞迪的對手,不僅有巴西的本土派,還有同樣雄心勃勃的長城汽車(GWM)等中國品牌,它們正在巴西市場展開激烈肉搏。
這意味着,要真正穩固王座,比亞迪必須展現出遠超以往的智慧和韌性。它需要巧妙地化解與本土產業的政治博弈,更要在與同行的激烈競爭中保持引領。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創下了47.21萬輛的歷史性銷售記錄,全年完成海外80萬輛銷量目標似乎壓力不大。這一數字,是比亞迪全球化戰略成果最直觀的體現,也宣告了中國汽車工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世界。
巴西市場,正是這幅全球畫卷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富啓示意義的一塊拼圖。指數級的增長的背後,比亞迪都必須要從一個“外來者”轉變爲一個深度融入本地法規、文化和產業鏈的“本地企業”。
對比亞迪等中國車企來說,每一座海外工廠的投資,都是一次重資產的豪賭;每一次與當地工會、政府和供應鏈的磨合,都是一場對跨文化管理智慧的考驗。比亞迪乃至所有中國品牌的真正挑戰,已不再是能否造出世界級的產品,而是能否在全球不同市場,成功駕馭因“成功”而來的種種複雜性,這纔是決定其全球化道路能走多遠、多穩的終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