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拆股” 爲何選擇“高送轉”
沉寂近十年的高送轉,在A股重現。誰也沒有預料到,“帶頭人”是炙手可熱的比亞迪。
4月22日晚間,比亞迪發佈公告,更改2024年度利潤分派方案,在原有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39.74元的基礎上,增加每10股送紅股8股,並以資本公積金每10股轉增12股。
據此測算,比亞迪將以每10股合計送轉20股,總股本由現在的30.39億股擴張200%至91.17億股。在公告披露次日,比亞迪AH股價漲幅一度超過5%,截至收盤,其A股上漲4.83%至371.99元人民幣,H股上漲4.79%至393.8元港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比亞迪剛在港股完成了一筆鉅額定增,其以335.2港元/股的配售價融資435.0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08億元)。
根據公司此前公告,參與配售的投資者限售期是3個月。這也就意味着,2025年6月,這批投資者將迎來限售股解禁。而在高送轉等一系列刺激下,比亞迪股價大漲,參與配售的投資者已浮盈超過17.48%。
自2016年部分企業利用“高送轉”炒作股價、掩護減持等引發監管關注後,A股市場對此行爲一直頗爲謹慎,滬深北三大交易所接連發布規則,約束轉送比例在50%以上(即每10股轉送達到或者超過5股)的高送轉行爲。
比亞迪此舉可以說是2017年以來A股最爲“激進”的送轉。要知道,股價是比亞迪近五倍的貴州茅臺,總股本也不過12.56億股,僅約比亞迪當前股本的41%。
部分市場人士認爲,比亞迪以行業龍頭之姿,推出本年度最大比例的高送轉方案,或標誌着資本市場對高送轉政策的態度出現邊際變化。
那麼,比亞迪“拆股”的高送轉會撕開A股高送轉的“口子”嗎?
資本市場的常見玩法
對於高價股而言,通過送轉“拆細”,獲得更高的流動性,是資本市場的常見玩法。
比亞迪此次高送轉行爲背後,能看到很多科技大佬的“影子”。
去年6月,英偉達在總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每股股價超過1000美元時,宣佈將向投資者每股額外贈送9股,也就是“1拆10”方案,以降低股東的持倉成本。在該方案發布後,英偉達股價暴漲接近27%。
2014年6月,蘋果也曾進行1拆7股,當時蘋果股價由600多美元降至90多美元,隨後開啓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大漲近5倍。2020年8月31日,蘋果再次實施1股拆成4股的操作,雖然漲幅不如上次出彩,但也創造了一輪超過30%的上漲。
此次比亞迪的“1拆3”,與英偉達的“1拆10”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但在提高流動性上,效果同樣立竿見影。
如果此次比亞迪高送轉方案順利實施,公司流通盤擴大近3倍,以其4月22日A股收盤價354.84元計算,除權後股價將下探至116.95元,H股價格同步調整至約120港元。以港股交易每手500股測算,投資者原來的持倉門檻超過18萬港元,但現在只需6萬港元即可參與交易。
“以往企業在高送轉之後一般都會大漲,因爲股價降低會提高投資活躍度,有利於公司的市值管理。”澤浩資本合夥人曹剛受訪表示。
不過,比亞迪如此激進的拆股方式,引發了市場關於其高送轉必要性的探討。
比亞迪在公告中指出,實施高送轉主要是“考慮公司總股本較小”“並充分考慮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和合理訴求”。
但wind數據顯示,在A股高股價排行榜前十五名中,比亞迪是總股本規模最高的一隻。
公告前,比亞迪A股股價爲354.84元,在A股市場位列第七,但卻以30.39億股的總股本規模,居於15家高價股企業之首。
其中,股價排名最高的貴州茅臺,最新收盤價爲1552元/股,公司每股收益高達68.64元,但總股本僅12.56億股,遠遠小於比亞迪當前的總股本。股價排名第三的北方華創,最新收盤價爲455.79元/股,公司每股收益10.57元,但總股本也僅爲5.34億股。
從每股收益角度來看,比亞迪2024年每股收益爲13.84元,目前A股中每股收益超過10元的只有8家公司,但比亞迪30.39億的總股本,在這8家企業中也屬於較高水平。
每股收益與比亞迪基本持平的吉比特(每股收益13.15元),最新收盤價爲217.49元,但公司總股本卻只有7204萬股,尚不到比亞迪的2.4%。每股收益爲15.32元的九號機器人-WD,總股本也只有7173萬股。
如果高送轉順利實施,比亞迪的每股收益將降至4.42元,被踢出每股收益雙位數的行列。
龍頭帶頭“高送轉”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資本市場談“高送轉”色變。
在接連發生了利用高送轉操縱市場配合減持、內幕交易、信披不規範等情況後,2018年11月23日,滬深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高比例送轉股份信息披露指引》,明確了虧損、淨利潤大幅下滑等三種情形下,上市公司不得高送轉,對上市公司主體提出了多項信披要求,遏制部分上市公司以“高送轉”之名拉擡股價,藉機減持的行爲。
時隔7年,A股市場再現“高送轉”方案,部分市場人士認爲,這或意味着監管將放鬆對高送轉政策的態度,將有更多企業效仿推出高送轉的方案。
根據滬深主板要求,上市公司實施高送轉有三個前提條件:
首先,最近2年同期淨利潤持續增長,且每股送轉股比例不得高於最近2年同期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
其次,報告期內實施再融資、併購重組等導致淨資產有較大變化的,每股送轉股比例不得高於報告期末淨資產較之於期初淨資產的增長率;
最後,上市公司最近兩年淨利潤持續增長且最近3年每股收益均不低於1元,上市公司認爲確有必要提出高送轉方案的,每股送轉比例可以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限制,但應當充分披露高送轉方案的主要考慮及其合理性,向投資者揭示風險,且其送轉後每股收益不得低於0.5元。
綜合來看,滿足最近兩年(2023年~2024年,只統計已發佈2024年年報的企業,下同)淨利潤持續增長,且歸母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超過50%(以每十股轉送5股及以上測算)的企業合計221家;滿足最近兩年淨利潤持續增長以及最近3年每股收益均不低於1元的A股上市公司合計有195家(含同時滿足兩條件的公司)。
“可能會有一些企業也推出方案,但是數量不會很多。因爲監管口徑很早就明確了的,高價的績優股一直都有高送轉的空間,比如茅臺部分投資者希望公司能拆股,但企業出於發展需要等實施得比較少。有的(公司)可能是認爲沒有必要,拆股對長期價值的提升沒有直接影響,另外拆股需通過轉增股本實現,可能涉及稅務問題等。”華南一家資深的私募機構合夥人指出。
前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也向記者指出:“高送轉本身沒太大意義,就是數字遊戲,對於高價股可以增加流動性,但A股絕大多數公司的股價都不超過100元。”
由於過往經驗中,高送轉往往能帶動上市公司股價上漲,被看作是提振市場信心的有效工具之一,因此,有部分投資者將其誇張爲“牛市”的信號。
但歸根結底,高送轉不過是一場數字遊戲。
就實質而言,高送轉僅僅是一種“股本擴大、股份拆細”的賬面處理,屬於股東權益的內部調整,與公司生產經營和盈利能力無直接關聯,對投資者持股比例沒有實質影響,更無法提升上市公司價值。
並且,在面值退市潮愈演愈烈的當下,股本擴張如果沒有業績支撐,最終只會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