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錢嗎? 從雅浦島的「拉伊」巨型石幣理解未來貨幣 聯準會經濟學家這樣解釋
比特幣。路透
比特幣是錢嗎?
要回答這個未來導向的問題,諷刺的是,我們得先回顧過去。太平洋的雅浦島在十九世紀時,因爲歐洲探險家發現島上的巨型石幣而聲名大噪。島上居民發展出自己的交易媒介這件事並不稀奇,這幾乎是所有文明的基本敘事。
對於一個相對孤立的社會而言,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貨幣形式是自然不過的事,就像監獄裡的鯖魚或美國殖民時期的珠貝一樣。但雅浦島的貨幣實在太大了。
明確來說,島民使用一種稱爲「拉伊」(rai)的大型石灰岩圓盤進行重要交易,這些圓盤中央有個洞。最大的「拉伊」直徑可達十英尺,重達數千磅,如果需要移動,通常得由一羣男人將木棍穿過石幣中間的洞,共同擡運。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
這種故事我們已經聽過許多變化版本了。我們熱衷於蒐集印有班傑明.富蘭克林肖像的紙幣,卻對一個太平洋小島用巨大圓石當貨幣感到驚訝,這種驚訝帶有文化上的傲慢(確實,攜帶一張一百美元鈔票不需要六個人加一根木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拉伊」比較難僞造)。
儘管如此,有一則關於某塊「拉伊」的趣事能帶來驚人的啓示,幫助我們理解未來貨幣。
一百多年前,一艘船載着一塊巨大的「拉伊」返回雅浦島時遇上風暴,在洶涌的海浪中,這塊貴重的石頭沉入海底,但是這塊「拉伊」卻仍然在雅浦島繼續被當成貨幣使用。
乍看之下,這似乎很荒唐。如果你的錢包掉進下水道,不管你再怎麼有說服力,也不可能用遺失在污水處理系統深處的鈔票去星巴克買咖啡。
但當愈深入理解「拉伊」在促進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愈能理解爲什麼一塊沉在海底的石頭也可以被正常使用。其實這完全說得通,不過我們需要一段小小的思考旅程才能理解這點。
我們就從一個事實開始這段思考旅程:「拉伊」主要用於大型交易與價值儲存工具,與其說它像一百美元鈔票,不如說更像首飾。由於「拉伊」的大小不同,價值也不同,所以並不適合作爲計價單位。價格通常以常見的糧食作物來計價,例如芋頭(學者們對於「拉伊」在技術上來說是否真的能算是「貨幣」,仍有些許爭議)。
想像你把一塊巨大的「拉伊」放在前院,直到有一天你的孩子上大學了,這時你把那塊「拉伊」給了「雅浦大學」(我不知道是否真有「雅浦大學」,但是在連帽上衣印上雅浦大學一定會讓貨幣政策迷愛不釋手)。總之,學校接收了那塊「拉伊」,而當雅浦大學聘請了一位超級貨幣政策專家時,那位學者也許會接手這塊「拉伊」。
有趣的是,這塊「拉伊」仍然會留在你家前院。當「拉伊」易主時,這些石頭通常不會真的移動—當你擁有一個重達上萬磅的貨幣,這是可以理解的。參與交易的雙方只需要傳達購買力已經轉移的訊息就行了。
曾研究這種島嶼貨幣的聯準會經濟學家麥可.布萊恩(Michael Bryan)解釋道。這個過程就像過戶車輛產權一樣,即便車子還停在原地,所有權的轉移也很清楚明確。
(本文出自《金錢多重宇宙》作者:查爾斯.惠倫 譯者:呂佩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