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狂飆”不止,首破12.3萬美元再創新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比特幣狂奔不止。7月14日,比特幣突破12萬美元關口,盤中突破12.3 萬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在今年比特幣大漲行情中,散戶之外還有更多力量在提供支撐。根據Bitcoin Treasures的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上市公司購買了約13.1萬枚比特幣,較前一季度增長18%。Strategy是公司持有比特幣的領頭羊,持有約59.7萬枚比特幣,緊隨其後的是比特幣礦商Mara,擁有近5萬枚比特幣。

ETF的比特幣儲備更加可觀。2024年1月,比特幣ETF在美國率先推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ETF品類之一,目前持有超過140萬枚比特幣,約佔2100萬枚供應上限的6.8%。相比之下,上市公司持有約85.5萬枚比特幣,佔比約爲4%。

在突破12萬美元關口後,比特幣將走向何方?背後有哪些風險?

機構和散戶齊追捧

在機構和散戶的共同追捧下,貝萊德旗下比特幣ETF爲其創造的收入甚至超過了其標誌性的標普500指數ETF。

過去18個月中,貝萊德規模約爲750億美元的iShares比特幣信託ETF(IBIT)有17個月錄得資金流入,僅今年2月出現流出。IBIT的費率爲0.25%,每年可產生約1.872億美元的收入,甚至略高於貝萊德iShares核心標普500 ETF(IVV)所帶來的1.871億美元收入。

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比特幣有很大希望成爲主流資產,一是監管框架逐漸確立,二是傳統金融機構認可和參與,三是比特幣的市值不斷上漲,而且其價格相對越來越穩定,四是整個加密市場的發展也助力比特幣地位的確立。但比特幣存在明顯不足,價格高度波動,容易受市場情緒、政策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市場相對較小,易被大戶和機構操縱,信息不透明。同時,各國監管政策差異大且不斷變化,也是制約因素。

在劉斌看來,比特幣存在爭議是正常現象,就像大家在股市投資一樣,股票在不同投資者眼中有不同的價值,背後反映的是大家的認知不同。從目前來看,比特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從一開始的默默無聞,到現在價格站上12萬美元,說明市場對比特幣的價值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市場多數的認可,也說明市場準備接受比特幣作爲一種可投資資產。

對於比特幣後市走勢,市場上樂觀的聲音相對更多。加密貨幣交易公司首席投資官Vincent Liu表示,交易員應對潛在的獲利了結或宏觀經濟變化保持警惕,這些因素可能引發回調,但目前趨勢仍然看漲。

爭議難消

在比特幣暴漲背後,各類投資者的態度大相徑庭。一些機構對比特幣的接受度又上了一個臺階,但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仍嗤之以鼻。

儘管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普遍接受比特幣“數字黃金”的敘事,但它仍然是一種風險資產。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專家、上海首席經濟學家金融發展中心離岸金融研究所所長景建國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也存在一定的監管爭議和風險,並非所有地區都完全認可其發展,加密貨幣存在三大風險。

市場風險方面,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極大,缺乏穩定的價值基礎。以比特幣爲例,在2020年—2021年間,其價格從不到1萬美元飆升至近7萬美元,隨後又大幅下跌。這種大幅價格波動不僅讓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也使得加密貨幣難以成爲可靠的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此外,加密貨幣市場交易炒作氛圍濃厚,大量資金涌入進行投機,容易引發市場泡沫,對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威脅。一旦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波及整個金融體系。

監管風險方面,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構成巨大挑戰。其交易的匿名性爲洗錢、販毒、恐怖融資等非法活動提供了便利,增加了監管部門追蹤資金流向、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難度。此外,全球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態度差異較大,部分國家全面禁止,部分國家持謹慎開放態度,這種監管的不一致性使得加密貨幣在全球範圍內難以形成統一的監管標準和規範,增加了其跨境交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技術風險方面,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和錢包存在被黑客攻擊的風險,可能導致用戶資產被盜。近年來,多起加密貨幣交易所被黑客攻擊的事件表明,網絡安全是加密貨幣面臨的重要問題。此外,加密貨幣技術穩定性不足,底層技術(如區塊鏈)在大規模應用時可能存在性能瓶頸,影響交易處理速度和系統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