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難包狂賣」卻無防災對策 專家:恐重演921地震的一團亂

日本大地震預言、兩岸關係敏感,讓近來防災避難包成爲熱門商品,許多賣場都成立專區。(圖/報系資料照)

6月中旬,美國在臺協會(AIT)發文提醒民衆準備防災包,引發大衆關注;再加上日本漫畫家龍樹諒預言7/5將發生大海嘯;以及兩岸政治敏感話題,於是防災避難包成了臺灣近日的熱門話題,許多賣場也成立專區,避難包銷量甚至暴增11倍。

但在這股消費熱潮的背後,臺灣做好防災準備了嗎?一位專家告訴CTWANT,避難包頂多支撐數天,後端供應支援纔是關鍵,但中央、地方缺乏溝通合作,以至於幾乎沒有對策。「當年921地震的一團亂令人餘悸猶存,但26年後似乎仍看不見進步。」

6月的「防災避難包」風潮,各賣場都感受明顯,PChome相關商品業績成長超過6倍;momo購物網買氣成長近2倍,小北百貨甚至暴增11倍!以小北百貨的避難包爲例,包含後背包、防災手冊、雨衣、口哨、護理包、手電筒、瑞士刀、繃帶,售價499元,適合個人使用。

不過,搶購避難包就代表做好準備了嗎?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向CTWANT記者透露,「以藥品來說,避難包內可以準備退燒止痛藥、腸胃藥、外傷用藥或過敏消炎藥,作爲急難時使用,但慢性病、癌症用藥又該怎麼辦?」

王明媛說,避難包內的備藥是依照3~5天的時程來準備,慢性病、癌症這些長期用藥則要靠後端供應。「例如去年花蓮大地震時,由於交通中斷,就導致花蓮藥局無藥可賣,所以要思考的是,若是天災再次來臨,要如何確保藥品供應鏈不受影響。」

王明媛透露,藥師公會長期與日本交流防災對策,深知若能先超前部屬,災難發生時纔不會亂了陣腳。「以臺北市來說,我們之前在柯文哲擔任市長時,就跟副市長黃珊珊針對防災開了數次會議,也有初步規劃,例如緊急避難所位置、規劃核心藥局統整藥品等,但可惜改朝換代之後就無疾而終了。」

921地震之後,中央、地方皆有各自的防災策略,但專家認爲缺乏溝通橋樑,無法有效統整盤點。(圖/方萬民攝)

臺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曾受訪表示,「臺灣人有一種樂觀偏見,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再說。」黃少薇分享,有一次去一個社區探勘地震、土石流的風險,看到房舍旁的擋土牆有坍塌風險,就善意提醒,結果社區總幹事卻跟她說:「快過年了,不會這麼倒楣啦!」

崇友電梯發言人郭啓文也曾提及,921地震後,公司就積極研發地震儀,配備地震儀的電梯遭遇上下抖動的P波或較低的S波時,電梯會就近樓停靠開門疏散乘客,然後暫停運轉,待地震結束後自動恢復運行;若電梯無法立即停靠,車廂會急停於井道中,儘量減低地震搖晃的程度。

臺灣明明位處地震帶中,去年也發生花蓮大地震,但截至6月爲止,新設電梯客戶只有3成安裝、已運行電梯的用戶則更不積極。除了僥倖心態之外,價格也是原因,高階地震儀大約要價10萬元左右,再加上安裝費2~6萬元,加總下來一臺電梯最高會增加16萬元費用。

黃少薇說,臺灣和日本的防災對策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日本採政府和民間合作,所以民衆能在生活經常接觸防災議題,災難發生時也有統整機構因應;但臺灣的防災大多由政府負責,民間參與、扮演的角色相對較少,導致防災意識、實地演練都有斷層。

「我的公公也是藥師,曾參與過921大地震救災,他說當時一團混亂,前端不斷涌進各方捐贈的物資,但後端卻無法分配,中間出現斷層,毫無章法。」王明媛說,26年後的現在,問題卻依舊存在。

衛福部自2024年起推動爲期4年的「韌性國家醫藥整備計劃」,旨在提升臺灣在災害應變下的醫療能力,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強化藥品供應韌性,包括監測藥品供應量、戰略庫存等。921地震後也建立「國家災難醫療救護體系 (NDMS)」,併成立了災難醫療救護隊 (DMAT)。

王明媛認爲,中央可以給政策、但關鍵是地方政府如何執行與規劃。「以藥品爲例,首先各縣市找出有意願統整規劃的藥師,由他來擔任橋樑,串聯起該地區所有的藥局,包括藥物存量的規劃,以及災難發生時如何分配藥物等,由點串成線,才能逐漸架構起防災網。」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