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流感大2倍!芬蘭首次發現「巨型病毒」 直徑約200奈米
▲芬蘭首次發現「巨型病毒」。(圖/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記者王佩翊/綜合報導
芬蘭科學家在當地發現一種巨型病毒,並將其命名爲「于韋斯屈萊病毒」(Jyvaskylavirus)。這個巨型病毒幾乎和細菌一樣大,在當地生態系統發揮關鍵作用,但對於它的結構、起源與功能,仍存在許多未知。此外,過去巨型病毒大多是在歐洲與南美洲被發現,這是首次在芬蘭分離出巨型病毒。
根據SciTechDaily報導,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奈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首次分離出一種巨型病毒,並將其命名爲「于韋斯屈萊病毒」,而這也是芬蘭首個分離出巨型病毒的研究。
研究人員將環境樣本與一種名爲「卡氏棘阿米巴原蟲」(Acanthamoeba castellanii)的培養物混合後,成功分離這個巨型病毒。其病毒顆粒直徑約200奈米,體積約爲流感病毒或冠狀病毒的2倍。
研究團隊透過跨國合作,成功解析了「于韋斯屈萊病毒」的基因組與結構,並發現這個病毒與先前在法國分離出的「馬賽病毒株」(Marseilleviruses)有親緣關係。此外,研究團隊也在其他環境樣本中也找到新的巨型病毒。
病毒在自然界無所不在,雖然大多數自然產生的病毒對人類不會構成威脅,但在生態系統中仍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科學家陸續發現體型和細菌一樣大的「巨型病毒」,會感染阿米巴原蟲及其他微生物。過去這類巨型病毒大多在歐洲與南美洲被發現,目前對其生命週期和分佈模式仍不清楚。
這項發現也證實,這類能感染阿米巴原蟲的巨型病毒在土壤和水體中的分佈可能比想像中更加廣泛,包含緯度較高的北歐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