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李:刀尖上行走的重案隊長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鄭蒙永 何嘉瑩

“想要輕鬆的生活,十六年前我就不會選擇這枚警徽。”十六載刑偵生涯,他始終如淬火鋼刀——專啃最硬的骨頭,敢趟最險的暗流。在刑偵崗位上,他用5840個日夜在黑暗與光明的交界處築起正義長城。畢李,男,中共黨員,現任寧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刑偵大隊重案中隊中隊長,曾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3次,獲評全省“千名好民警”、全市優秀人民警察。今年2月,因成績突出,經公安部同意,記個人一等功。

“刀尖上行走”——他說,願得此生長報國

重案中隊長所面對的,往往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膽戰心驚。2023年9月那個烈日當頭的正午,山風裹挾着血腥氣息撲面而來,畢李在追蹤中與歹徒在山坳間狹路相逢。爲避免錯失最佳抓捕時機,他衝上前去果斷實施抓捕,用血肉之軀鎖住嫌犯,20分鐘的生死纏鬥中,畢李數次滾下坡去,石塊在他身上劃出深深淺淺的血痕。當增援警力趕到時,畢李已失去所有力氣、癱躺在地上大口喘氣,在後續的搜索過程中,他才發現歹徒企圖掙脫的方向,正藏着一把鋒利的刀具。“是力竭了,但如果鬆手他就跑進山裡了,要想再抓就很難了。”回憶起那一次驚心動魄的抓捕,畢李說。正是在關鍵時刻的這般鐵血,他與戰友們共同鑄就了鄞州公安重案中隊現行命案13年全破的金色盾牌。

“迷霧中解謎”——他說,不破樓蘭終不還

多少個夜晚,畢李的案頭永遠亮着盞孤燈。去年,他主偵破獲命案積案4起。2023年深冬,畢李正在破解一道跨越十五載的謎題——泛黃的案卷裡,半枚模糊指紋沉默如謎。當物證室塵封的勘查箱再度開啓,他帶領團隊,會同當年的偵查員們重新進行了詳盡的復勘工作,反覆梳理當年的案情,最終讓塵封的物證“開口說話”,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最終成功將逃亡在廣西的犯罪嫌疑人抓捕歸案。

“雲端中礪劍”——他說,敢擎北斗照乾坤

多年的重案經歷讓他有了嚴密的邏輯推理和獨到的偵查謀略,但新時代的刑偵人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提升利用先進科技手段的能力。“科技發展不停、創新運用不止,公安偵查工作更要跟上時代發展。”畢李常說。

案件偵辦過程中,他積極將大數據碰撞、視頻偵查等新型技術應用於實戰。在偵辦一起命案工作中,畢李從嫌疑人的社會關係、生活習慣入手,通過各類信息分析整理,從紛繁的海量數據中查找蛛絲馬跡。短時間內刻畫出嫌疑人逃亡路線,依靠他刻畫出來的路線,抓捕力量在短短2小時內成功抓捕嫌疑人;2024年夏季行動中,面對流竄兩省三市的涉賭詐騙團伙,他構建起三維偵查矩陣,通過資金分析、大數據碰撞穿透30個涉案資金賬戶,綜合運用多種新型偵查手段,一舉抓獲10餘名涉案犯罪嫌疑人。“現代刑偵已進化成腦力馬拉松,我們要比犯罪分子更懂科技語言。”

揹包裡常備三套換洗衣物的他,被戰友戲稱“移動指揮部”;孩子作文裡“總在視頻裡出差的爸爸”,卻是守護萬家燈火的人形盾牌。當又一個黎明刺破黑暗,這位重案隊長再次整裝出發——胸前的警號在晨光中閃爍,如同刺破罪惡的永恆鋒芒。

採訪手記:三年前的春天,我與畢李相識。那是在一次專項工作的集中辦公地,他專心致志地面對着屏幕查看信息,身邊是他可以託付後背的戰友們,他們在一起討論、制定計劃,而我在旁邊靜靜地拍攝、記錄。那時,我還不認識他,不知道眼前這位看起來平凡普通的人就是鄞州公安赫赫有名的重案隊長。一年前的夏天,因爲《負重十五年》案件的採訪報道,我又與他長時間相處了一段時光,工作中,他雷厲風行,總能快速做出最精準的判斷,他跟我講了許多做刑警的初心,辦案過程中看到受害人家屬時的感受,讓我感覺他是一位極有溫度的重案隊長。生活中,他謙遜有禮、低調溫和,這次採訪拍攝的過程中,他數次跟我道謝,總擔心因爲他的事情佔用我太多時間,太“麻煩”你了。說起那些險象環生的經歷,他摸了摸後腦勺說,還好,真的還好,沒什麼的,應該做的。

我想正是無數像畢李這樣的公安民輔警們,他們站在不起眼的街頭巷陌,用智慧的頭腦和強健的體魄守護着這座城市的安寧。完成任務後,他們背起行囊,即刻轉身、隱入人海,奔赴下一場無人知曉的戰役,他們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