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2025年開局:復牌、債務重組與銷售下降58%
觀點網 去年10月,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惠妍稱,公司要做好三件事:保交房、資產管理、有效銷售。
今年,楊惠妍指出,新的一年集團工作將圍繞保交房和修復資產負債表兩大關鍵任務展開。
過去一年,碧桂園是否做好了三件事暫且不提,但在執行今年的兩大任務之初,公司迎來了一個好壞參半的開局。
2月10日,碧桂園發佈了2025年1月份的營運數據。
數據顯示,碧桂園及附屬公司連同其合營公司和聯營公司,於2025年首月共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22.6億元,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建築面積約27萬平方米。
在碧桂園召開的2025年第一次集團月度管理會議上,公司管理層曾表示,常規銷售是當前現金流的主要來源,並強調只有通過持續的銷售增長,公司纔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保交房項目的順利推進。
但與去年1月的數據作對比,碧桂園此番銷售金額下降接近六成達58.83%;對應銷售面積則下降超五成,幅度約爲51.79%。
從整體業績來看,房企銷售的下滑並非個例。
春節剛過,不少房企就披露了新年第一個月的銷售表現,目前已有保利、越秀、融創、綠城、中海等十餘家企業披露了相關業績公告。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3家房企公佈了一月銷售情況,按金額來算,表現最好的是去年的“銷冠”保利,達到了180.15億元;銷售面積同樣是保利暫時領先,約爲77.2萬平方米。不過,即便是銷冠也還是出現了金額、面積雙雙下降的場面。
從已有房企銷售數據表現來看,房地產行業在新年第一個月依然面臨着挑戰。上述13家房企中僅有中海、越秀、保利置業、世茂4家房企實現了金額、面積銷售雙增長,其餘房企基本都有指標下滑,甚至有8家房企出現了雙指標下滑的情況。
在行業尚未全面回暖之際,碧桂園未必能夠通過常規銷售方式,獲得支撐保交樓項目穩定推進的充足資金。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碧桂園2025年要完成的保交樓目標僅有20萬套,公司在2023年及2024全年分別累計交付房屋60萬套、38萬套,相比之下今年的保交樓壓力會輕鬆許多。
另外,碧桂園目前有超200個項目獲批納入了白名單當中,保交樓的擔子也能得到進一步減重。
除了業績上的麻煩,讓碧桂園感到頭疼的事情還有並不是很順利的債務重組。
長久以來,碧桂園境外債重組進程都較爲緩慢,甚至到了去年2月底還因一筆約16億港元的定期貸款及相關利息,遭到建滔集團旗下永恆信貸有限公司Ever Credit Limited提出清盤呈請。
即便如此,該公司也未能加快境外債的重組進度,只能選擇將上述清盤呈請聆訊日期一再延遲。
在此期間,碧桂園方面一直在與債權人保持會議溝通,並在去年十月底向部分債權人提交了重組方案的初步條款,而正式方案直到今年初才發佈。
在1月9日公佈的重組提案中,碧桂園爲債權人提供了現金回購、存粹股權化、強制可轉債與新債務工具(票據或貸款融資)組合,以及兩種形式的新債務工具共5個選項。
若該方案能夠落實,碧桂園最高可以削掉116億美元的債,相當於全數境外債務的約70%;同時,債務到期的時間能夠延長至多11.5年,並且加權平均借貸成本也將下降4個百分點至2%。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順利。
由於與兩大債權人集團之間的談判未能達成一致,碧桂園的清盤呈請在1月20日於香港高等法院正式提訊。雖然最終法院同意了再次將聆訊時間押後至5月26日,但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若未能解決與兩大債權人集團之間的癥結問題,整個集團都仍將處於清盤的“威脅”之中。
不過,碧桂園在2025年遇到的並不盡是糟心事。
1月14日晚間,該公司補發了2023年全年業績及2024年中期業績。根據報告,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總資產約爲12095億元,淨資產約爲741億元,旗下項目共有3059個,遍及31個省份、298個地級市,家底較爲豐厚。
在補發了兩份缺失的業績報告之後,1月21日,碧桂園如願實現復牌,當天公司股價漲幅一度超27%,甚至帶動了整個地產板塊的上漲。
整體來看,碧桂園的新年開局較以往有了諸多新進展,但卻帶有部分逆風屬性,帶領集團走向“重生”的重擔仍壓在楊惠妍身上。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
本文源自: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