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學習更可怕的,是“僞勤奮”!
小時候的我,特別羨慕那些自己嚷着要去補習班的孩子。
在我媽的“雞血套餐”裡,補習班和“你不去,別人都去”的精神PUA是綁定銷售的,不接受拒絕,不容商量。
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能主動要求去補習,應該是個努力上進的孩子吧?
直到後來,我遇到了一些“補習狂人”,才明白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種勤奮是“僞裝出來的”。
他們披着努力的外衣,實際上卻是在逃避真正的思考。
這些孩子的日常是這樣:
每天泡在各種補習班,題刷得比印刷廠還快,公式背得比新華字典還熟,作業寫得比打印機還整齊……
但只要讓他們自己思考問題,立刻宕機:“老師,這道題沒見過,怎麼辦?”
更離譜的是,他們明明已經泡在題海里,卻比不補習的孩子更害怕學校課堂。因爲在補習班,他們學到的是套路,是捷徑,是“四兩撥千斤”的答題技巧,而不是紮紮實實的理解。
這種學習方式,就像天天練習用筷子夾豆子,卻從來不練怎麼用筷子吃飯,結果就是:一旦換成飯菜,直接餓死。
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心甘情願往補習班裡扎?這背後的心理邏輯比你想象的更復雜。
第一、僞勤奮是懶的最高境界
人類的本質是什麼?——能不費腦子就不費腦子。
學生時代,我們總能見到這樣的人:有作業能抄就絕不自己寫,有標準答案就絕不多思考,考試前突擊背誦,能押中重點就不去理解知識點。
補習班剛好契合了這種“偷懶哲學”:它不要求你真正理解知識,而是教你如何用最快的方式拿到分數。
這就像健身房裡有人花大價錢買增肌粉,卻懶得真正擼鐵——看起來是在努力,實際上是爲了少受罪。
我表弟就是個典型例子。
每天沉迷補習班,一天不去就像戒毒犯戒斷反應。他媽一開始還欣慰,覺得孩子“有上進心”,直到有天,她拿一道學校考卷上的題去考他。
表弟大腦宕機,支支吾吾半天憋出一句:“這個題我沒見過,我們補習班沒講。”
他媽當場石化,半天才憋出一句:“那你不是天天補課嗎?怎麼題一變就不會了?”
表弟理直氣壯:“補習班是教我做考過的題,不是教我怎麼做沒考過的題啊!”
這句話彷彿打開了某種哲學大門,讓我陷入深思:原來,刷題不會讓人變聰明,只會讓人變成更熟練的“答題機器”。
但機器畢竟是機器,一旦面對新情況,程序就崩潰了。
第二、補習班成了學習的“安慰劑”
有些孩子去補習班,不是爲了學,而是爲了“感覺自己在學”。
這種心態,像極了那些辦了健身房年卡卻從不去的人。他們並不是真的想鍛鍊,而是想買個心理安慰:我已經爲變瘦做了努力,所以我可以放心吃炸雞了。
有些孩子一旦不上補習班,就會焦慮得不行,彷彿補習班是某種護身符,只要進去坐上幾個小時,就能自動變聰明。
殊不知,學習的本質是思考,而不是坐在那裡“被知識灌輸”。
鄰居家的小孩,天天去補習班,連春節都不放過。他爸媽美滋滋地說:“這孩子可上進了,自己要求去補課。”
結果有一天,他爸突發奇想,問他:“你覺得補習班教得好還是學校教得好?”
孩子撓撓頭:“學校教的東西有點難,補習班教得簡單。”
他爸恍然大悟:“所以你去補習班是因爲那裡簡單?”
孩子點點頭:“嗯,學校聽不懂,補習班講得更直接。”
他爸臉色瞬間變了,喃喃道:“這不就是換個地方聽‘精簡版’的課嗎?”
沒錯,很多孩子補習班上的努力,並不是在補知識,而是在逃避真正的挑戰。他們以爲學會了,實際上只是聽懂了答案,而不是理解了思考的過程。
第三、題海戰術的盡頭,是思維的斷崖
補習班的套路,剛開始確實能提升成績,但它的問題在於,它教的是“解題”而不是“思考”。
一旦題目變難,原來的技巧不管用了,學生就會像沒了導航的司機,徹底迷失方向。
真正的學習,不是看你做了多少題,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底層邏輯。
朋友的侄子,靠補習班的題海戰術,初中前兩年成績炸裂,家長誇他是“天賦型選手”。到了初三,突然開始大滑坡,最後中考數學考了個“光速下墜”的分數。
他媽怒了:“你不是天天補課嗎?怎麼會考成這樣?”
他苦笑:“補習班沒教過的題,我不會做。”
這就像一個靠遊戲外掛拿冠軍的玩家,外掛沒了,連怎麼走位都不會了。
面對這種“僞勤奮”,最好的辦法就是逼自己動腦子。
1.減少依賴補習班,迴歸課堂:學校的教學,纔是最能培養思維能力的地方。
2.多做開放性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學會問“爲什麼”,而不是隻記住“怎麼做”。
3.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刷題能力:做少量難題,比狂刷簡單題更有用。
所以說,僞勤奮,是思維的溫水煮青蛙。
很多孩子主動要求補習,看似勤奮,實則是在尋找“學習的捷徑”。
但學習這件事,本來就沒有捷徑。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假努力”上,不如踏踏實實去思考,去真正理解知識。
畢竟,補習班能讓你短期提分,但真正讓你受益終生的,還是你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