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益比是假議題?他舉例航運股:估值根本倒果為因
臺股。 聯合報資料照片
本益比(P/E Ratio)是衡量股價高低及投資價值的指標,代表「股價爲每股盈餘的多少倍」。 它也常被解讀爲需要多少年才能將投資成本透過公司獲利賺回,因此越低代表越快回本,投資價值相對越高,但太低也可能暗示公司獲利不佳。 然而有網友認爲「本益比是假議題」,質疑用本益比推估合理價恐屬倒果爲因。
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本益比是假議題」,他以航運股爲例指出,疫情前股價多在銅板價、被市場賦予約2倍本益比,儘管當時獲利亮眼仍長期被低估。數年後雖歷經修正,但主要因大量配息,獲利並未如預期崩盤,令他質疑用本益比推估合理價恐屬倒果爲因,引發網友對「估值應看未來還是看數字」的焦點攻防。
原PO主張,本益比只是歷史盈餘的比值,難以預見景氣循環與產能調整;以航運爲例,市場長期預設「終將回落」而壓抑評價,事後回頭看並不精準。因此以單一倍數推導價格,忽略了產業變數與政策、運價、配息等因素,容易導致錯誤結論。
多數留言認爲「本益比僅供參考、非萬靈丹」。有人直言本益比只是計算後的數字,真正關鍵在對企業EPS成長與產業趨勢的判斷;也有人指出估值來自市場共識與資金動能,同產業相互比較更具意義;成長型標的常用前瞻本益比(fwd P/E),若明年EPS倍增,高本益比亦可能合理。
另有網友補充,估值受無風險利率、資金面、籌碼結構影響甚鉅;在臺股,法人與主力操作、資訊不對稱,常見「利多不漲、虧損照漲」,顯示本益比在不同市場有效性不一。也有人強調產業差異:景氣循環股重點在週期位置與供需(如造船與運量),外資持股高的公司則較貼近國際估值框架。
不同聲音指出,高本益比終究要修正,僅憑「故事」炒作風險高;也有人主張「不看單一指標」,應同時檢視現金流、配息、毛利結構、產能與訂單能見度,並搭配技術面與籌碼面。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