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日產"分手"容易善後難,這些"坑"還沒填平
2月14日消息,至少目前來看,日本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已經正式分道揚鑣。
大約三個月前,當有關兩家公司結盟的消息浮出水面時,許多人都認爲業界最知名的兩大品牌有可能聯手進軍全球市場。但隨着時間推移,雙方顯然未能達成一致,合作前景逐漸黯淡。
現在它們又回到了起點。一個仍需要規模來在全球市場競爭,另一個依然需要資金援助來維持生存。
本田汽車首席執行官三部敏宏仍在盡力保持積極態度。週四他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結果令人遺憾,但我們現在對彼此的協同效應有了更深理解,能夠在現有的戰略伙伴關係中加以利用。”
相比之下,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內田誠在談到公司前景時則更加直言不諱。他表示:“如果不靠未來的合作伙伴,我們很難生存下去。”
然而,在尋找其他合作伙伴時,兩家公司可能都會發現選擇餘地非常有限,其他潛在合作方未必能心平氣和開展合作。對於日產汽車來說,尋找合作伙伴的需求尤爲迫切,因爲公司一直難以適應汽車行業的鉅變。
麥格理證券韓國有限公司(Macquarie Securities Korea)分析師James Hong表示:“最終,我們仍然認爲日產需要另一家大型汽車製造商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一點,它們將面臨相當艱難的局面。”
談判結束
本田和日產週四正式結束談判,雙方以分道揚鑣的方式巧妙避開了去年12月份所簽署協議中規定的1000億日元(約合6.5億美元)協議終止金。
這也爲富士康重新打開了收購日產的大門。此舉也爲富士康重啓收購日產鋪平道路——這家全球知名消費電子製造商正通過佈局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抵消智能手機業務增長停滯的影響。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週三說,他願意收購雷諾公司所持日產36%的股份。對此,日產首席執行官內田誠說,自己並未和富士康管理層人士接觸過。
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競購行列。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美國私募股權公司KKR正在初步評估通過股權或債務投資改善日產財務狀況。
日產財務困境在去年年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該公司宣佈淨利潤大幅下降,並計劃裁員減產。日產汽車週四警告投資者,公司尚未擺脫困境,並下調了全年預期,還公佈了重組計劃。
彭博情報高級汽車分析師吉田辰雄表示,“日產需要一個財務穩定的合作伙伴來代替本田。”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與雷諾以及三菱汽車建立了合作關係。但自他下臺以來,日產領導層一直在頻繁更換,影響了公司戰略的穩定性。
此外,日產車型老舊且不受歡迎,這一問題在中國市場尤爲突出。中國國內汽車製造商憑藉一系列價格合理、技術含量高的電動汽車不斷贏得市場份額。而在混合動力車型需求回暖的美國市場,日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市場份額下滑
如果本田和日產達成協議,將締造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不僅使兩家公司能憑藉規模優勢參與全球競爭,還能在日本市場獲得與豐田汽車抗衡的實力。作爲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豐田還交叉持股斯巴魯、鈴木汽車及馬自達汽車,構建起以集團最優信用資質爲背書的產業共同體。
然而,如果各自單打獨,本田和日產在全球汽車銷量排名中分別位居第八和第九,且有可能被中國吉利汽車趕超。吉利汽車擁有極氪、沃爾沃及路斯特等多個品牌,正在快速崛起。
不過,本田週四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財務狀況相對較好。在截至3月31日的上一財年中,本田仍有望實現1.42萬億日元(約合9.29億美元)的運營利潤。
截至去年12月31日,本田第三財季淨銷售額爲5.5萬億日元,超出市場預期的5.4萬億日元;運營利潤爲3970億日元,略低於分析師普遍預期的4070億日元。
儘管本田已經不再與通用汽車合作,但仍將繼續與日產和三菱汽車保持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並在研發電池、自動駕駛、軟件和電動汽車技術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