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誰真正在乎入侵臺灣的危機?從ESG與永續看生物滅絕(賴祥蔚)

南美蟛蜞菊,當初被引入臺灣,就是看上其生長快速的特性,可以迅速綠化,還可以穩固水土、抑制雜草生長,但也造成本土植物受到嚴重排擠、甚至瀕危。(圖/維基百科)

提到入侵,多數人一定立刻想到了戰爭,尤其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戰。事實上,入侵與戰爭不只發生在槍炮彈藥上,也發生在許多領域,例如生物的本土性。

衆所皆知,有許多臺灣的本土生物已經消失滅絕,例如雲豹、梅花鹿;大家因此更關心瀕臨消失的本土生物,例如石虎。當然,入侵臺灣的動物也受到高度關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讓人聯想起電影《侏羅紀公園》畫面的綠鬣蜥。

其實瀕臨消失的臺灣本土生物還非常多,其中不乏動物,更常被忽略的則是植物。如果先民看到現在的臺灣,一定會很訝異許多他們熟悉的植物都已經經消失滅絕,觸目所及都是從來沒看過的外來植物。

舉例來說,很多人童年的植物玩具鬼針草,現在就已經幾乎看不到了。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質疑:怎麼會看不到?誇張了吧,雖然比較少,但是郊外、甚至都市裡還是偶爾可以看到啊。

其實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咸豐草,不是鬼針草。兩者都是菊科鬼針屬,都有恰查某的特性,但本土的鬼針草沒有白花,所以古籍也稱之鬼菊。至於有白花的咸豐草是在西元1976年引進當蜜源植物,因爲生命力更強,漸漸取代本土的鬼針草。鬼針草瀕臨滅絕,這重要嗎?值得我們關心嗎?

其實政府部門時常也會呼籲清除外來入侵種的植物,但這些外來種植物的繁殖力通常很強,只靠個別部會或地方政府的努力,實在難以奏效。舉例來說,受到很多民衆喜愛的小花蔓澤蘭,每逢10月花期,黃白色小花像是爲樹梢披上了新娘的白紗。但小花蔓澤蘭會包住樹木,阻礙樹木進行光合作用,造成死亡。處在臺灣溼熱的氣候下,小花蔓澤蘭在下雨時,一天可長二十多公分,生命力超強。走到郊外,可以看到處處都是小花蔓澤蘭,忍不住感嘆:要想還給本土植物一個乾淨的生長環境,何其困難。

更誇張的是,有些入侵的外來種居然變成公園的地被造景植物,例如看起來小巧美麗的小黃花——南美蟛蜞菊,當初被引入臺灣,就是看上其生長快速的特性,可以迅速綠化,還可以穩固水土、抑制雜草生長。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就是南美蟛蜞菊的這些特性,造成本土植物受到嚴重排擠、甚至瀕危。

當有政府部會或地方政府鼓勵拔除南美蟛蜞菊時,在很多公園卻又看到大規模種植的南美蟛蜞菊。如果是天然長成的,其生長力未免太厲害,但如果是政府選擇來種植的,又未免太矛盾了。

當臺灣各界紛紛響應聯合國的呼籲,提倡永續、ESG,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不比現在差的環境時,臺灣本土植物遭遇嚴重的入侵危機,大規模瀕臨滅絕,這當然值得關心,更該拿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家、曾任富邦金控獨立董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