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傾聽民間倡議 讓社會融合成爲臺灣的進行式(王如玄)

在端午節前夕,我們和民間公益團體一起攜手包糉傳愛活動,見證受助於人的朋友,因爲社會參與,也能借着自己的雙手,爲真正需要的人傳遞生命的關懷。圖爲示意。(長榮女中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每逢佳節,民間團體總是爲社會上需要被關懷、資源整合的族羣,包含受暴婦女、受保護的兒少、無依長者、身心障礙的朋友費心費力募款、籌捐物資,盼能在佳節,讓他們感受到一些些的暖意,不會覺得孤單。

5月是母親及家庭關懷月,也是聯合國大會在1993年宣佈國際家庭日(5月15日)的月份,國際家庭日不僅是狹義的核心家庭,歷年的國際家庭日主題更是聚焦於貧窮和無家可歸首當其衝受害者、家庭和志願者的社會凝聚力、移徙對世界各地家庭的影響、促進社會融合與代間連結、家庭與氣候行動,以及變化中的家庭挑戰等。

今年5月適逢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夕,我們和民間公益團體一起攜手包糉傳愛活動,這是一場社會團結行善理念的實現,見證受助於人的朋友,因爲社會參與,也能借着自己的雙手,爲真正需要的人傳遞生命的關懷,肯定自我的價值。

在當下,我被輪椅上女孩的專注與堅持深深打動。雖然行動不便,但她仍細心地將糉葉摺疊,將炒熟的糯米和蛋黃、香菇、五花肉等一一放入溫熱的糉葉裡,因爲她知道這些她親手緊緊包覆其中的愛,是要送給無家可歸的長者和孩子時,內心充滿了喜悅,在旁父母親開心的笑容裡也閃着淚光,因爲孩子是如此的善良,且也可以是助人者。

在紛紛擾擾的社會對立、撕裂之際,這些只是衆多人間溫情的縮影,也讓我們看見人性的美好價值。當政府不斷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強調社會平等口號時,有多少民間團體及人士早已用行動具體實踐,包含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項「消除貧窮」、第2項「終結飢餓」、第3項「促進健康福祉」、第4項「優質教育」、第5項「性別平等」及第10項「消弭社會不平等」。然而,社會平權的實踐過程中,政府的角色及義務呢?

在臺灣社會的一角,有更多無法被看見的移工媽媽和她們的子女們,也值得我們關注。在每天處理的無數訴訟或協助案件中,有許多母親因爲某些緣故,無法再繼續照顧自己的孩子而要將孩子出養,或被迫與孩子分隔遙遠的兩地,即便孩子出養後,也擔心在寄養家庭過得好不好。在這些人倫掙扎故事中深藏着難以言喻的痛和眼淚,隱藏在社會底層的沉默之聲,需要國家的政策保護。

守護人民的幸福日常,不論其來自何方,或者遭遇任何生活困境,政府應當扛起保護責任,這不正是人民賦予的權力嗎?母親節過後,日前基隆發生一件家暴父親因分居、談判離婚期間,在行使父親探視權時,將孩子殺害的駭人聽聞事件,這對長期從事婦女運動、家庭暴力防治運動的社會工作者而言,心裡感慨萬千,同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補上社會安全網的漏洞?

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制定,讓臺灣成爲亞洲第一個有民事保護令的國家。法制創建之初,各方共同努力集思獻策纔有跨部門、跨專業的橫向連繫,發揮綜效。但這些年,似乎已經忘記了初衷,漸漸掉鏈。依家庭暴力防治法核發民事通常保護令的終結日數卻是效率不彰。根據司法院保護令核發統計,終結事件中平均一件所需日數:2016年48.87日、2024年52.72日;核發平均終結日數:2016年53.52日、2024年58.77日,縱然是家暴件數逐年增加爲原因之一,但民間早已提出示警必須正視保護令核發時效,但仍未見政府提出任何改善措施,家暴被害人的人身安全是不能等的,又要等待多少悲劇發生,問題才能被正視嗎?爲人民服務的司法,還有可能存在嗎?

社會安全與人民生命密切相關,日前的三峽車禍悲劇撞碎了幸福的家庭,令人無限哀傷。還記得賴總統在2024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提到的「樂民之樂,憂民之憂」,要持續強化道路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網等保障;並且重視交通安全,打造符合人本的交通環境,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的承諾嗎?但就職週年演說,卻仍然只是空洞的內政?人民期待的系統性的制度及行政措施檢討呢?

這段時間的朝野內耗,讓社會問題蒙上重重的灰,政治仇恨抹滅多少社會能量?總統就職週年,除了大內宣的獨角戲、同溫層的取暖外,能否放下選票,傾聽不同民間的聲音,讓社會融合成爲臺灣的進行式呢?

(作者爲雍展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