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反思館長現象?對兩岸交流的示範效應及其侷限(柳金財)
館長看到機器人展示運動能力,直呼中國科技世界第一。(取自館長直播《漢我遊深圳》)
日前網紅陳之漢(館長)繼6月造訪號稱魔都上海,8月再度訪問被譽爲科技之都深圳;陸續造訪騰訊總部及南山「機器人谷」、比亞迪總部等知名企業,讚賞其科技實力與企業理念。並諷刺臺灣以前也號稱科技之都,但30年來沒有改變,直呼「我以後更有底氣回臺灣告訴同胞,其實大家應該回家」。顯然,館長採取兩岸發展類比方式,以深圳現代化發展對照當前臺灣停滯性發展;將大陸視爲臺灣民衆的家、原鄉。
館長在直播中盛讚深圳現代化發展,特別對比無人機、無人汽車產業發展,批評臺灣近30年科技停滯、產品價格昂貴,強調應有更多選擇與進步空間。其個人言論與行爲,在賴政府五大國安風險及十七項策略約制下,易被標籤化爲中共推動統戰、認知作戰及銳實力影響,引發社會爭議與批評。
首先,館長高度讚美科技之都深圳,引來統戰、在地協力者標籤政治爭議。館長讚賞深圳在科技產業上的聚集效應與發展活力,批判「臺灣人自以爲是」、「臺灣落後10年、甚至20年」。此種肯定大陸發展神速、臺灣反倒退發展說法,引來抗中保臺路線支持者質疑,批判其親中、舔共。
甚至直播中,只因因剪了一段「中共高官探班」畫面,遭另外網紅八炯怒批,直接標籤化就是統戰伎倆。復因館長宣稱大陸「不是敵人,而是家人,家人就該手牽手」,此又被批判附和兩岸一家親理念。館長倡議深圳高速發展、兩岸一家人,淪爲反中者攻擊其受中共統戰、認知作戰,變成在臺協力者角色,與大陸隔海唱和。
其次,主張開放兩岸交流,對民進黨政府政策形成壓力。對於直播期間網友頻繁提及的「統一」相關言論,館長明確表態:「最主要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不應該發生戰爭。」直言網路上仍存在大量兩岸仇恨言論,「你噴我、我噴你」的現象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館長採訪中再次強調「臺灣要回家」的主張,提出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的具體建議兩岸要相互包容:「互相包容意味着大家必須能來臺灣,這需要臺灣方面開放,讓大陸朋友過去。」希望臺灣能開放大陸民衆赴臺旅遊、就學及工作。
館長倡議引來兩岸交流與觀光政策的反思,他認爲應降低敵意、避免戰爭及促進交流,並主張恢復觀光交流、陸生與陸客來臺,顯其認爲兩岸人民利益可因經濟與民間往來受益。然民進黨政府對這類議題通常保有高度警覺,擔憂對岸藉交流進行政治影響或統戰動作。就兩岸觀光來說,民進黨政府主張先對話後交流,由兩岸觀光小兩會先協商,後雙方恢復團客行。大陸則主張先恢復兩岸交流,若要重啓對話協商必須迴歸九二共識。
再者,館長衝擊了兩岸認同及民族情感,也涉及抗戰歷史正義詮釋權爭論。針對大陸將於今年9月3日舉行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館長在直播中抱怨陸委會開記者會「叫他不能去九三閱兵」。更點名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質問:「我犯哪一條罪?」。陸委會迴應禁止政府人員、以及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與國安相關職位的人士前往北京參與相關活動。
陸委會更直批像館長這類民間人士「根本不在其內,不用自己覺得自己很重要」,語帶酸味。這恐怕更會引發政府與輿論媒體對立衝突。事實上,陸委會強調的是制度與身份的限制,而非全面禁止。館長挑戰此限制作法,可能促使部分民衆質疑現行政策是否過度政治化,或不同身份是否適度劃分交流條件。但無論館長是誤解或刻意,陸委會發言人在政策措施說明時只要表達並無約束一般人士即可,實無必要諷刺對方角色不重要。
最後,館長現象影響效應有其侷限性。館長大力稱讚深圳的城市發展與生活便利,引發部分臺灣民衆對大陸印象及認知產生好感度增加,但亦可能在社羣中掀起批判聲浪,質疑其忽視兩岸政治現實與自由價值的重要性。同時,也可能被解讀爲政治宣傳工具。此行雖定位爲個人行動,但類似內容若被大陸媒體轉發與引用,則可能被外界看作大陸利用網紅進行「大外宣」的方式,透過輿論操作塑造親和形象其商業市場版圖。
毋庸置疑,館長宣稱兩岸是「一家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鼓勵「回家」的說法,這將強化兩岸濃厚的文化情感及民族主義認同,對部分支持統一或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主張促進交流立場的羣體,勢將產生正面示範效應。然對堅持臺灣主權與自由立場者而言,上述說法及對比深圳科技現代化,其言論則可能被視爲帶有親中貶臺意涵,造成臺灣社會某種意義上分裂。
就此而論,臺灣社會應更具自信的展開兩岸對話及交流。值得思考是,陸委會的澄清反而可能放大化民間社會與綠政府官僚界限及衝突,刺激思考制度是否過於僵化或不透明;館長呼籲兩岸交流應強化,尤其是陸客及陸生來臺政策幾乎是全民共識。藉深圳科技發展呼籲臺灣應進步,並揭露當前技術瓶頸,這警惕民進黨政府應促進兩岸對話,創造兩岸共榮共存的和平穩定框架。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