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專”,是另一種清醒

“本升專”,即本科及以上學歷者回爐讀職校、技校。以開設全國首個“大學生回爐班”的青島市技師學院爲例,該校自2009年起,已開辦“回爐班”16屆,累計招生1500餘人。鄭州、重慶、廣州等地不少職業院校也推出類似招生計劃,招生效果超出社會預期。

“本升專”的出現不禁令人聯想到近年來的“棄本投專”現象,部分高考分數遠超一本線的考生放棄填報本科院校,轉而選擇高職院校電氣、新能源汽車技術、藥學、軟件等專業或士官、教師、醫護等定向培養項目。此外,與一些民辦本科院校降分仍遇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樣作爲民辦大學的西湖大學、福耀科技大學、寧波東方理工大學錄取分數線直逼甚至超過部分985高校,被視作攪動傳統研究型高校池子的“鮎魚”。

梳理這些出圈的院校和專業項目,不難發現,它們在行業就業優勢和學校綜合實力方面都具備較強競爭力。這些學校之所以能有“向上兼容”的底氣,扛得住家長與學生的期待,或許在於腳踏實地辦教育的態度。“實”在重人才,讓有名有實的老師請得進來、留得下來、帶得出來。“實”還在重實際,專業和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接軌,讓畢業生經得起就業市場的考驗。好的教育是響應國家戰略、破解社會痛點、對接產業升級、堅持以人爲本的教育,這與公辦或民辦的性質無關,也與是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關。

“本升專”也好,“棄本投專”也好,這些與“分數決定論”“學歷決定論”相悖,看似逆潮流、賭未來的求學選擇,往往是考生及其家庭權衡教育成本與未來收益後的選擇。增加跨領域轉行機會,讓漲薪申請更硬氣,提升業務水平和就業競爭力,或是滿足個人興趣愛好……選擇職業教育的年輕人能列出林林總總的理由。他們的務實選擇映照着個人更加成熟的成才觀念,也是社會心態趨向理性化的縮影。

在書齋、下車間、去田野,同樣耀眼。“本升專”,抑或“棄本投專”,也是另一種清醒。不妨以平常心對待,只要有所收穫,每段學習都是人生體驗中的寶貴財富。(蘇羣超)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