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中的武漢:從馬拉松看健康中國的時代召喚
李厚剛 王寧
2025年3月23日,春風拂過長江兩岸,武漢馬拉松如期而至,這是“漢馬”升級爲世界田聯“金標賽事”後的首屆比賽,四萬名跑者匯聚江城,用腳步丈量這座英雄城市的復甦與活力。從漢口老租界區到長江大橋,從東湖綠道到光谷科技新城,42.195公里的賽道不僅串聯起武漢的歷史與現代,更折射出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蓬勃生機。然而,在這場全民健身的盛況背後,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以及全國殘聯的歷年數據卻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我國全民健康狀況仍面臨嚴峻挑戰。這場賽事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也成爲觀察當代中國社會健康意識覺醒的一扇窗口,這場熱潮提醒我們:健康中國的建設任重道遠。
武漢馬拉松:賽事盛宴下的頂流風範
2025武漢馬拉松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報名人數突破四十五萬(包含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選手),創歷史新高;完賽率超90%,體現賽事組織高水平;觀賽市民過五十萬,彰顯城市熱情。
賽事路線設計獨具匠心。起跑點漢口江灘見證了武漢近代商業文明,古琴臺傳唱着高山流水遇知音,黃鶴樓訴說着“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千年傳奇,跑過長江大橋時腳下是滾滾長江水,東湖段讓跑者置身“城市綠心”(以“櫻花”爲主題,沿途東湖綠道新增了152棵櫻花樹,形成了長達千米的“粉色長廊”),而終點光谷廣場則面向未來。這條“穿越時空”“天人合一”的賽道,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感受到“每天不一樣”的武漢城市形象,讓世界看到一個既古老又年輕、既厚重又充滿活力的武漢。參賽服裝以經典漢馬黃爲主色調,由漢馬賽道簡化而成的白色曲線盤旋其中,向所有參賽選手展現“一城兩江三鎮四橋五湖”最美賽道的獨特魅力。另外,組委會在起點、沿途賽道及各項目終點設置移動衛生間以方便選手需要並維護公共衛生。賽道平均1.7公里設一處補給站,除常規能量補給外,新增熱乾麪、櫻花餅、牛肉圓子等漢味美食,讓奔跑充滿煙火氣。正如完賽者李女士所說:“跑一場馬,識一座城。武漢的包容與活力就藏在這每一步的風景裡。”
大賽的獎牌設計也別出心裁。獎牌設計靈感來自湖北省博物館的玉器和漆器文物,外圈雕刻有玉璧祥雲紋樣,寓意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的荊楚文化;獎牌內圈、側面和綬帶則以黑紅相間的漆器如意紋飾環繞而成,預祝所有選手如意奔跑。整體造型古色古香,充滿楚風漢韻,洋溢着質樸但又神秘的美感,成爲了參賽者們競相追逐的榮譽象徵。
此外,在醫療保障方面,每2.5公里設置的醫療站和專業救援團隊爲選手保駕護航,組委會部署了31個醫療點、1300名醫護人員、81臺AED、100名急救跑者與8000名志願者全程守護,並首次啓用智能手環實時監測選手生命體徵。這種科技與人文的雙重保障,使得馬拉松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極限挑戰,而成爲普通人也可安全參與的健康活動。
全民健身的現狀與挑戰:從理念到實踐的跨越
武漢馬拉松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快速發展。馬拉松熱的背後,是中國社會健康觀念的深刻變革。國家體育總局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已達37.2%。健身不再是爲了“減肥”的短期行爲,而逐漸成爲追求“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一位完賽跑者所說:“馬拉松最動人的不是衝線瞬間,而是訓練路上那個不曾放棄的自己。”武漢某高校教師王先生的故事頗具代表性:三年前他還是“沙發土豆”,體檢多項指標亮紅燈;通過同事帶動開始慢跑,從3公里氣喘吁吁到完成人生首馬,不僅減重20公斤,更找到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跑步帶給我的不僅是健康,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種轉變正在無數國人中上演。除跑步外,廣場舞、騎行、羽毛球、瑜伽等項目也擁有龐大參與羣體。各大城市健身步道、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涌現,15分鐘健身圈基本覆蓋全國城市社區。健身基礎設施的普及,爲大衆提供了“動起來”的硬件支持。
然而,全民健身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健身理念的普及與行爲轉化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具體表現爲:深陷題海卷山的中小學生、被網絡及遊戲綁架的青少年、加班文化長盛不衰的上班族、以及運動意識薄弱的部分中老年羣體……面對這些挑戰,武漢的探索爲全國各地全民健身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市教育局推行“校園體育一小時”確保學生鍛鍊時間,從小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東湖高新區企業聯合成立“光谷跑團”,利用午休時間組織活動,鼓勵上班族參與運動:江岸區社區開設“銀髮健身班”,聘請專業教練指導老年人科學運動,幫助他們保持健康。政企社協同的模式,正在打破“沒時間、沒場地、沒同伴”的健身障礙,讓運動成爲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的人都能參與的“剛需”。另外,科技賦能也在改變這一局面。智能手環、運動手錶等設備的普及,使大衆能實時監測心率、步數等數據;線上運動社羣通過打卡、挑戰等功能,將健身轉化爲社交行爲。
馬拉松熱潮背後的健康思考:邁向“健康中國”之路
當馬拉松從專業賽事變爲城市節日,當健身從個人行爲升級爲社會風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運動的普及,更是一個民族健康意識的覺醒。
但是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任重道遠。當下,國人健康狀況面臨諸多風險,原因複雜多樣。先天性疾病方面,儘管我國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先天性心臟病等出生缺陷仍較常見。這與遺傳、環境因素以及孕期保健不足有關;食品安全方面,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嚴重侵犯消費者權益,危害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生產方面,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各地交通事故頻發,經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其中,駕駛員行爲不當是主要原因,車輛安全性能不足、道路基礎設施不完善也增加了事故風險;精神疾病方面,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根據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調查顯示,2024年中國抑鬱症患者數量爲9500萬,焦慮症患者約5000-8000萬人。這些令人咂舌的數據主要是過度的社會競爭壓力以及不科學的認知觀念,導致心理壓力、情緒不佳、睡眠問題等健康困擾普遍存在;慢性病方面,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別爲34.3%、16.4%,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過50%。約70%的國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熬夜、不良飲食習慣等都是其重要原因。
全面改善國民健康狀況,需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孕前、孕期保健,提高產前篩查和診斷水平,降低先天性疾病發生率;其次,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普及合理膳食知識,引導公衆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再次,完善交通安全體系,加強交通法規執行力度,提升道路基礎設施水平;接着,完善生產安全責任體系,提升企業安全水平,強化風險管控,提高應急能力,多措並舉保障安全;此外,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高公衆心理健康意識;最後,推進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公衆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控制慢性病風險。只有綜合施策,才能全面提升國民健康水平,更好地建成“健康中國”!
下一個春天,期待在武漢馬拉松的賽道上,遇見更好的你,遇見更健康的中國。
(作者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分中心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