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裁轉臉就忘?俄總理盼日韓汽車重回俄羅斯,是中國車不夠好嗎

近期,俄媒一篇報道指出,在西方車企集體撤離俄羅斯三年後,俄政府正悄然爲日韓汽車品牌鋪就“綠色歸途”。耐人尋味的是,當中國車企以超70%市場份額撐起俄羅斯車市半壁江山時,俄總理米舒斯京卻將橄欖枝伸向曾毀約撤離的豐田、現代等企業。這種政策轉向不禁令人質疑:究竟是性價比突出的中國車不夠好,還是俄精英層難掩對西方技術的盲目崇拜呢?

讓我們來看具體報道:

俄媒報道原標題《俄羅斯汽車進口之春:總理米舒斯京透露哪些企業將首批重返俄市場!》

本篇報道將告訴你哪些汽車製造商將獲得重返俄羅斯“綠色通行證”?

米舒斯京總理清晰勾勒出有望首批重返俄羅斯的企業輪廓,他證實每個案例都將單獨審議,除了新義務外,還將評估企業過去三年的表現,特別是是否宣佈退出、如何對待員工,以及在俄境內是否保持經營活動。

關於外企迴歸的傳聞已成現實——意大利阿里斯頓公司成爲“第一隻春燕”,雖然“洗衣機芯片”的笑話在此處應景,但事實不容置疑: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有了先例。可以預見,此類消息將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河。

當然,在衆多產品當中,汽車品牌自然最受關注。讓我們仔細解讀米舒斯京總理的最新發言,將其官方辭令轉化爲通俗語言。

他在國家年度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優先考慮那些未宣佈退出、通過子公司持續運營、對員工負責的企業。那些在外界壓力下撤離,但仍保留工作崗位、技術聯繫,甚至承受經濟損失卻爲迴歸留有餘地的公司——爲何不歡迎?具有獨特技術優勢的企業同樣值得關注。”

下面重申一下標準:未撤離俄羅斯且最大限度維持運營的,按時支付工資、稅費和租金的。

那麼哪些車企符合這些條件呢?

1.首先是日本的豐田、鈴木、斯巴魯、馬自達和三菱。值得注意的是,卡盧加工廠生產線至今仍屬三菱旗下,可謂意外之喜。這些企業不僅保留辦公室、團隊和經銷商網絡,過去三年持續供應零部件,更嚴格履行質保義務。結論顯而易見:只要滿足投資要求,它們完全具備迴歸資格。而回歸意願?毋庸置疑!

2.其次是韓國車企。與阿里斯頓案例相似,現代集團有望收回列寧格勒州工廠。他們同樣保留辦公機構及大部分員工,持續供應零件並正常納稅。只要進行必要投資,迴歸指日可待。現代集團近期剛向美國經濟注資200億美元,可見韓國人對“付費通關”駕輕就熟。相信此次他們定會如法炮製。

3.最後不能不提標緻和雪鐵龍。無論是“雄獅”還是“雙人字”標,不僅保住卡盧加生產線,甚至暗地利用庫存零件繼續組裝車輛!這類企業必將受到重視。畢竟標緻擁有在伊朗數十年逆勢經營的成功經驗,深諳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生存之道。

事件進展已過半程且持續加速。半年前尚屬禁忌的話題,一月份開始流傳風聲,如今我們不僅見證首個案例(雖屬白色家電領域),更可大膽預測:仲夏時節前將迎來汽車品牌迴歸潮,甚至可能更早!

以上俄媒報道結束。

總結:

在美西方企業背棄承諾撤離俄羅斯,造成其經濟瀕臨崩潰之際,是中國企業用物美價廉的產品填補了其空缺,其中就包括汽車。如今,美國纔剛剛拋出口惠而實不惠的“橄欖枝”,俄官員便如獲至寶地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迎接方案。這背後,一是斯拉夫民族自卑情結作祟,此外也暴露了某些俄羅斯精英將汽車產業作爲地緣博弈籌碼的算計,而作爲普通的中國網友都能輕鬆看破,無非是想用西方車企制衡中國品牌的主導地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