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針扎及時投藥 抗愛滋保護力逾8成

桃園機場檢疫站發生重大業務疏失,疾管署人員未將使用過的針頭放置廢棄物塑膠盒中,而是放在垃圾桶。圖/桃園市議員黃瓊慧提供

國內發生首起機場檢疫人員遭針頭扎傷事件,當事人被採檢「有症狀」境外旅客的針頭刺傷,擔憂有感染疑慮就醫,被告知需服用抗愛滋等藥物。感染科醫師指出,一旦暴露於感染人類免疫缺陷(HIV)病毒風險,只要在七十二小時內服藥,並連續服用廿八天,保護力可達逾八成。

被針扎不代表一定會感染愛滋、梅毒等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醫師顧文瑋說,發生針扎事件時,第一時間若無法確認針具使用次數或接觸對象等細節,醫師通常會立即投以HIV預防性用藥,七十二小時內使用,並連續服用廿八天以上,保護力可達八成以上,最佳的投藥時間爲廿四小時內,能將感染風險降至最低。

顧文瑋說,針扎事件多發生在醫療機構,如果當下可以確認暴露來源,會先行進行HIV檢測,暴露來源檢測結果若爲陰性或屬低風險,遭針扎者,可考慮停止使用預防性藥物。

顧文瑋說,除護理師等醫療從業人員外,也曾有警消人員於執勤期間遭咬傷,同樣也有感染愛滋等疾病疑慮,依建議只要有暴露風險,都應儘速接受暴露後預防性投藥(PEP),不宜因對副作用有疑慮而延誤投藥時機。

其餘疾病如梅毒、BC肝,顧文瑋表示,梅毒預防性投藥僅適用於高風險性行爲者,而一九八六年後政府全面替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通常具有抗體,C肝雖無預防性用藥,若不幸確診則有治癒率極高的藥物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