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戮力海底電纜安全 有效捍衛水下基建
法軍「大西洋2型」巡邏機肩負監控波羅的海威脅的重責大任。(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美軍機組人員在狹小機艙內執行長時間任務,確保區域與水下基礎設施安全。(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爲強化波羅的海區域與水下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今年1月發起「波羅的海哨兵」(Baltic Sentry)行動,除了北約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以外,英、法與部署芬蘭的美國陸戰隊都參與其中,透過加強海空巡邏等行動,確保重要的水下基礎設施安全。
美國《紐約時報》3月31日指出,波羅的海水域過去1年半,發生至少3起海底電纜或天然氣管線遭破壞事件,歐洲國家認爲是俄羅斯破壞行動,但確切證據難尋,因此透過「波羅的海哨兵」行動,加強對該水域監控,嚇阻潛在威脅。且自從行動啓動以來,波羅的海幾乎未再發現類似事件,但官員仍強調這只是行動的開端。
除了波羅的海沿岸的瑞典、芬蘭與波蘭以外,英、法國與美國陸戰隊也參與相關任務,《紐時》2名記者便登上法國海軍「大西洋2型」巡邏機,實際參與長達14小時監控波羅的海的任務。有別於過去「大西洋2型」所執行的反潛與反艦任務,參與「波羅的海哨兵」的巡邏機上,搭載先進監控設備與高解析度攝影機,除了監控以外,也透過其身影達到嚇阻威脅的目的。
儘管「波羅的海哨兵」行動並未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但俄國威脅無疑是首要目標,法國海軍少校羅曼即指出,儘管事態偶爾緊張,然北約並不想激怒俄國,但作爲預防措施,每位機組員也都配備一副降落傘,以備不時之需。除了水域動態以外,該機另一重要目標則是: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總部的波羅的斯克基地。
《紐時》還指出,雖然「波羅的海哨兵」爲確保區域與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行動,但其基本上並未將俄國「影子艦隊」視爲目標,雖然莫斯科藉此賺取大量戰爭資金,但其船體老舊,且北約也無法對航行在國際水域的船隻作出行動。
「波羅的海哨兵」正持續發揮作用,嚇阻對該水域基礎設施的威脅,也確保全球通訊及能源安全,另外,如同駐歐美軍司令兼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卡沃裡上將1月時說,該行動展現北約盟邦能迅速應對不穩定局勢,團結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