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環路線衝突延燒地方盼終止 南市府堅持依法推進完成價購
▲臺南北外環第4期工程公聽會再引居民反對聲浪,強調噪音與震動衝擊住家。(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臺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第4期工程(東工區)第2場公聽會,5日下午於北區成功裡活動中心舉行,地方居民再度表達強烈反對,認爲南移路線會導致沿線噪音、空污及高頻低頻震動衝擊住家,「每天面對噪音、空污、震動,誰受得了?」。
自救會指出,內政部營建署早在2023年發文要求市府必須與民衆取得共識才能持續興建,如今卻在工程將近完成前才召開公聽會,質疑市府「我行我素」。
多名與會居民、地方人士及前市議員吳清遊表示,北外環當年由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及前市長許添財規劃,原意是新市科學園區與安南科技工業區間的快速道路,目前從新市至安南的路段已完成通車,已符合初期規劃,呼籲「工程應到此爲止」。立委謝龍介服務處也提醒,市府必須像鐵路地下化案一樣,做好充分溝通,否則爭議恐持續擴大。
臺南市政府工務局迴應,北外環第一、三期已完工,第二期東、西標正施工,第四期接續向西延伸,預計2026年完成協議價購,並報內政部徵收後辦理髮包,以期儘早疏解安南、北區、中西、安平等地往返國道1號及南科的交通。
工務局強調,部分居民建議橋墩落於鹽水溪高灘地,但依法不得於堤前坡、水防道路或治理線內設置,恐有潰堤風險,也無法設置海安路及中華北路匝道,會大幅縮減交通效益。此外,北外環路線早經南北岸評估、環評審查及都市計劃變更,程序合法。
工務局指出,北外環四期至中華北路完工後,中華北路平面道路仍保留雙向四快、二機慢車道,高架道路可分流過境車流,縮短市區塞車時間,兼顧地方繁榮與交通安全。
這場公聽會呈現地方居民「要求停工」與市府「依法推進」的強烈對比,也讓北外環第4期工程的走向成爲地方發展與民衆生活品質間的一場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