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國人考倒! 鹽巴為何多一個「巴」字?教育部辭典曝正解

「鹽巴」是家中最常見的調味料。示意圖/ingimage

中文語義博大精深,一名網友近日在指導外國學生時,對方的一個提問「鹽巴爲何多了一個『巴』字?」竟將他考倒,只好發文求助網友。對此,有內行網友解答才知道,原來「巴」是指因乾燥、溼稠而凝結成塊的東西。

一名網友在PTT論壇上發文,提到自己近期在指導外國學生時,學生問他「爲什麼鹽巴有個『巴』字?」讓他當場語塞,只好上網發文求助網友,好奇「同類型的名詞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嗎?」

貼文一出,有網友幽默回覆道,「第一個講的人不是很確定,人家問他『這啥』,他說『鹽…吧?』後來以訛傳訛導致」、「這樣一起做飯分不清楚糖跟鹽巴的時候,講:這應該是鹽巴吧,比較可愛,像疊字字 」、「那心乾涸,就是心巴(諧音獅子王:辛巴)」。

對此,網友認爲可能與「詞綴」有關。不過另有人提出,根據閩南語的構詞特點,「巴」可能用來描述物質的形狀或質地,特別是顆粒狀的物品,例如「糖仔」(糖粒)、「粉仔」(粉末)等詞彙,可能影響到「鹽巴」一詞的組成。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解釋,如「下巴」、「尾巴」等,是指某物附屬在物體下面、後面;而「鹽巴」、「泥巴」和「鍋巴」等,則是指因乾燥、溼稠而凝結成塊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