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踢羣家長再入羣,老師發表情包歡迎,此前好好說話就不會有糾紛

因爲英語老師接連幾次在家長羣很晚才佈置作業,家長質問,被班主任踢出羣,家長憤而投訴,驚動了校方和當地教育局,引發廣泛關注。12月20日,媒體報道,在校方的干預下,問題已得到解決,被踢出羣家長再次入羣,涉事英語老師發表情包表示歡迎。

相關羣聊顯示,班主任說明了自己將家長踢出羣的原因是不想擴大事態,想私下找英語老師溝通後,再與家長溝通。表示意識到踢出羣舉動欠妥當,向家長表示道歉。家長也表示了理解,對自己私下與老師溝通時語言不當向老師表示道歉。家校雙方談笑宴宴,沒有了家長第一次質問時步步緊逼的火藥味。

爲什麼呢家校溝通這麼難?

晚上九點,已經到了睡覺時間,英語老師還在佈置作業,家長擔心孩子的睡眠,心情能夠理解,但是語氣很衝“你們上學老師也這麼佈置作業嗎?”在班主任勸解的時候,又將矛頭對準班主任“什麼叫不當言論?你們自己工作做不好還不讓人說了?那老師你也來解決一下這個問題!”,這是要將班主任逼到牆角的節奏。

反觀班主任,一直是比較理智的,只是勸解,答應和英語老師溝通,在被家長逼到牆角的時候,纔將其移出羣,避免雙方較勁火拼。

家長生氣到舉報,是因爲班主任將自己踢出羣,怕這樣影響不好,在家長們面前丟面子,至於說怕踢羣會阻塞家長反饋言路,也算是一項理由。

一個是爲了避免出現老師和家長爭吵,一個是爲了面子,這就是雙方所佔角度不同。

其實很多家校衝突就是這樣。老師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待,家長站在自己的角度帶着情緒理解,老師的話家長不能理解,家長的情緒老師也不理解,互相碰撞,擦出火花。最讓老師生悶氣的事,家長認爲道理講不通,可以去投訴,老師只能被動接招了。

其實,何苦呢?都是爲了家長的孩子,老師的學生,爲了共同的目標。爲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雙方鬧得不愉快,受損的是相互合作的心理基礎。老師教書育人是一項帶着感情來工作的良心活,雖說英語老師也表示了歡迎,現在雙方達成和解,看起來其樂融融,說此事沒有在老師心目中留下一點漣漪,那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家校溝通方面。家長有多重渠道,還有投訴這一個殺手鐗,老師處於弱勢方。但是,家長在溝通中要保持理智,不要帶着情緒和老師溝通,有事說事,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威,給予老師解決問題的時間,不要動輒投訴。老師也要注意,畢竟老師有專業訓練背景,有對心理學常識的理解,將家長踢出羣這種關閉溝通渠道的做法,不能使用。在家校溝通中,老師要有高度和寬容度,理解家長的心情,主動撫平家長情緒,讓家長冷靜下來,好好說話。

總之,老師和家長要站在爲了學生這一個共同目標,冷靜理智,好好說話,是家校溝通的基本要求,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溝通的心理基礎,最終達到圓滿解決問題的目標,爲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你認爲家校溝通出問題,主要是什麼原因?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