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朗普“吃幹抹淨”,歐洲最大的遺憾是“4月沒有和中國一起反抗”

歐盟在與特朗普的貿易對抗中節節敗退,最終被迫接受了15%的關稅,這一結局讓歐洲最大的遺憾浮出水面:未能在關鍵時刻與中國聯手反制美國。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已與歐盟達成15%稅率的關稅協議。特朗普表示,歐盟將比此前增加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歐盟將購買美國軍事裝備,並將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

歐盟作爲全球最大貿易集團被迫接受苛刻條件,引發歐洲內部對其貿易政策和戰略自主的深刻反思。

現就職於歐洲政策中心智庫的Georg Riekeles認爲:“事後看來,歐盟如果在4月份對美國採取強硬措施,與中國聯合報復美國上調關稅,那將對市場和特朗普造成巨大沖擊。”

“他是校園裡的惡霸,我們沒有和其他人一起反抗他,”一位外交官直言不諱地表示。“不團結的人,會被分別絞死。”這一言論生動地描繪了歐盟在此次貿易戰中的處境和教訓。

投降之路:從4月10日開始的戰略失誤

歐盟對特朗普貿易攻勢的投降道路始於今年4月10日。

當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對全球大部分地區實施了所謂的“對等關稅”,引發金融市場恐慌,投資者紛紛拋售美國資產。面對市場劇烈反應和多方壓力,特朗普很快讓步。據環球時報,特朗普9日宣佈將對大多數國家暫停實施所謂“對等關稅”90天,保留10%的“最低基準關稅”。

然而,布魯塞爾同樣退縮了。4月10日,歐盟暫停了報復性關稅,接受了美國在威脅下提出的談判邀約:大部分貿易面臨10%的關稅,鋼鐵、鋁和汽車則面臨更高的稅率。

與加拿大和中國選擇立即反擊並給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帶來壓力不同,歐盟——受成員國分歧觀點制約——選擇了忍受痛苦以期獲得更好的協議。

最終,在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達成的框架協議中,歐盟接受了的15%“基礎”關稅,包括關鍵的汽車行業,但鋼鐵將受配額系統約束。

決策者們在避免即時跨大西洋貿易戰的同時,也帶着遺憾:作爲全球最大貿易集團和所謂的經濟重量級,歐盟是否本可以在早期不手下留情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條件?

錯失良機:歐盟內部分歧與猶豫不決

歐盟的談判團隊在應對特朗普方面反應遲緩。

此前由資深貿易官員和馮德萊恩的貿易顧問組成的專門團隊制定的三點計劃在特朗普快速行動面前化爲泡影。他們原計劃通過購買更多液化天然氣、武器和農產品來減少近2000億歐元的商品貿易逆差,提出相互降低關稅,並準備反制措施。然而,特朗普比預期行動更快,3月份就對鋼鐵、鋁和汽車徵收25%關稅。

歐盟內部分歧進一步削弱了談判立場。雖然德國、法國等國推動歐盟委員會考慮使用“貿易火箭筒”(反脅迫工具),但並非所有成員國都贊同這一強硬舉措。歐盟貿易總司長Sabine Weyand敦促各國展示“戰略耐心”。

5月份,據新華社,美英達成貿易“框架”協議,英國接受10%的基礎關稅,這進一步鼓勵了尋求解決方案的歐盟成員國,特別是德國。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和德國總理梅爾茨堅持歐盟早期提出的建議:如果美國也這樣做,則放棄所有工業關稅,儘管華盛頓早已明確表示希望獲得單方面讓步。

戰略耐心vs強硬反擊:內部路線之爭

在與特朗普長達數月的談判中,歐盟內部對於應對策略存在嚴重分歧。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長Sabine Weyand一直主張對特朗普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並使用歐盟的報復工具,這與更爲溫和的馮德萊恩的立場形成對比。

法國政府也一再呼籲歐盟委員會對特朗普的關稅採取更爲強硬的應對措施。但歐盟委員會主席及其親密助手認爲,特朗普可能採取的額外措施——包括威脅對歐盟製藥等關鍵部門徵收特定關稅——意味着貿易戰升級的風險過大。

歐洲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也成爲反對貿易對抗的另一個理由,特別是對該集團的東部和北部成員國。外交官表示,特朗普可能切斷對烏克蘭的武器供應、從歐洲撤軍甚至退出北約的擔憂籠罩着談判。

被“碾壓”的結局:特朗普精準把握歐盟痛點

歐盟談判團隊最終不得不接受15%的美國關稅,官員們將嘗試將其呈現爲維持現狀的協議,聲稱15%理論上包含了之前4.8%的美國平均關稅。但有分析認爲,實際上,基於貿易加權,美國對歐盟進口的既有關稅僅爲1.6%。

一位大使直言,歐盟被特朗普戰車“碾壓”,無法掩飾這一事實:“特朗普準確地找出了我們的痛苦閾值。”歐盟的經驗教訓凸顯出,在面對貿易霸凌時,缺乏團結和果斷的戰略將導致更爲不利的結局。

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歐洲董事總經理Mujtaba Rahman表示:“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的一些人將此視爲典型的貿易爭端,並推動採取報復措施,但馮德萊恩必須考慮更大的局面,這導致了她的謹慎和風險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