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自籌30億打造「秘密武器」 埋在小巨蛋周邊
北市府自籌30億元於小巨蛋周遭打造全國首創地下貯留管「敦北地下大排」,目標將北市雨水下水道系降雨容受力,從時雨量78.8毫米提升至88.8毫米。(北市水利處提供)
全球極端氣候考驗加劇,如何面對暴雨、淹水儼然是大城市的重要課題。臺北市爲提升北市排水系統,目標將北市雨水下水道系降雨容受力,從時雨量78.8毫米提升至88.8毫米,自籌30億元於小巨蛋周遭打造全國首創地下貯留管「敦北地下大排」,全長1250公尺,預計2025年底開工,工期38個月。
臺北市水利處長張凱堯表示,優先選中敦化北路興建起因於該路段成年飽受積水之苦,尤其小巨蛋周邊。(張珈瑄攝)
臺北市水利處長張凱堯表示,市府花了3、4年研究地下貯留管,優先選中敦化北路興建起因於該路段成年飽受積水之苦,尤其小巨蛋周邊。北市府也說,該區是臺北市長蔣萬安昔日擔任立委的選區,昔日跑基層,當地里長與當地居民就請求,希望能免於淹水。
「敦北地下大排」考量排水從40多公尺處落下,設計6個「瀑布型」引水豎井作爲緩衝,同時利用位差創造位能轉動能發電、蓄電,做未來抽水的用電。(北市水利處提供)
「敦北地下大排」將滯洪空間由「面」轉換爲「線」,與捷運潛盾隧道概念相同,一個是給捷運通行,一個用來裝水。(北市水利處提供)
張凱堯說,過去曾在一級淹水區的文山區興建地下滯洪池,解決當地淹水問題,但小巨蛋鄰近地區並無適合興建滯洪池、地下宮殿的空間與腹地,一旦施工會對周遭住家、交通環境影響甚大,加上北市寸土寸金,所以參考日本施作地下貯留管,將滯洪空間由「面」轉換爲「線」,與捷運潛盾隧道概念相同,一個是給捷運通行,一個用來裝水。
「敦化北路地下貯留管」全長1250公尺,管內徑爲5.6公尺,預計貯留量約3萬2000立方公尺,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的量體,將從敦北公園作爲貯留管的起點,沿敦化北路推進至臺北小巨蛋,近乎全於地下施工,預計8、9月發包,10月決標,年底開工,工期38個月。未來也計劃在承德路上從成淵高中到建成公園興建下一座貯留管。不過,張凱堯說,管基於安全考量,比捷運還深、位在地下3、4層的北市地下貯留管,不會像桃園的滯洪池開放民衆參觀。
張凱堯解釋,早期尚未開發的農業區55%的雨水可自然入滲土地%,而遍地地磚鋪面的已開發之都臺北,入滲率僅剩10%,其餘的水都在地面上流竄,經由排水溝排至下水道,又因北市周圍河川水位高於地面,所以需將水先引流到河邊,再用抽水機幫浦進河川。
若抽水機一旦出狀況或是雨水量暴漲,抽水機恐無法負荷,才設計貯留管作爲調節系統,排水系統滿至8成時會先將水貯藏住,再慢慢抽出。也考量排水從40多公尺處落下,設計6個「瀑布型」引水豎井作爲緩衝,同時利用位差創造位能轉動能發電、蓄電,做未來抽水的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