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 議員籲追蹤街友 盤點收容據點
臺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20日考察臺北車站行李房,站方人員表示,開放街友存放個人物品,取代隨地放置在車站周圍,有效改善周邊市容。(丁上程攝)
臺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20日前往考察臺北車站行李房、街友中繼點「重修舊好」及艋舺就業服務中心。
面對街友問題,國民黨議員李傅中武建議,北市社會局在統計「脫遊率」時也應計算「迴游率」,才能顯示實際狀況;民進黨議員顏若芳表示,北市現有街友收容所老舊,應考慮改善環境。社會局允諾指出,今年會開始統計「迴游率」,也會編列預算修繕街友中心。
目前臺北市街友人數從2019年675人至今已減少爲430人,社會局指出,社工持續協助街友「脫遊」,除協助返回職場、有經濟能力租房外,若有住屋者會請北市警察局協助調查身分,並請家屬帶回。至於生活難以自理的街友則將協助媒合安置機構。
李傅中武指出,雖然統計數據顯示街友人數逐年下降,每年都有超過200人「脫遊」,但街友總數卻未像脫遊人數下降,原因在於社會局未紀錄「迴游率」,因此無法反映實際街友增減狀況,除了紀錄「迴游率」外,也應該追蹤街友近期、中期、長期狀況。
顏若芳也質疑,社會局統計全市僅430名街友,與民衆感受相差很多,恐怕還有很多未造冊的黑數,她要求社會局盤點市內街友收容據點,多數建物相當老舊,應該要適時整建甚至擴充地點。
社會局長姚淑文直言,的確從民衆角度來看,街友可能不像統計的那麼少,原因在於有很多人並非街友,而是常在中午及晚上拿到慈善單位提供的便當或物資後就返家,特別是逢年過節期間,有許多慈善團體未依造冊名單發紅包、提供物資,因此出現很多「僞街友」。
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表示,有許多街友在「脫遊」後又再度「迴游」,其中又以外縣市較多,原因在於社會局協助返鄉後,街友還是會自行返回臺北市,因此確實應統計「迴游率」,研擬從今年開始執行。
對於擴充街友收容據點,邱慶雄強調,社會局已編預算整建,但他也坦言很難再找到其他地點擴建,會以整修現有據點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