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全國流浪犬密度最低 提倡TNSA落實犬貓源頭減量

流浪動物容易造成環境衛生、自然生態及疫病傳播風險增加的疑慮。(張珈瑄攝)

臺北市立動物園2024年底推出流浪動物「適得其所特展」,希望流浪動物管理政策能以TNSA(捕捉、絕育、收容、回放)取代TNR(捕捉、絕育、回放)。北市動保處表示,臺北市從2015年起實施TNR,並於生態敏感區採用TNSA,2者雙軌運作,同時北市也是全國流浪犬密度最低縣市。

「適得其所特展」旨在盼望民衆瞭解,犬貓非野生動物,是人類自萬年前爲滿足自身各種不同目的,如看家、狩獵、負重、玩賞等,刻意馴化、育種繁殖纔出現的伴侶動物,但讓犬貓此類伴侶動物流浪在外,不符合動物福利,也延伸出小孩老人安全問題、環境衛生、自然生態,以及疫病傳播風險增加的疑慮。

北市議員陳重文表示,民衆主觀認爲餵養流浪動物是好事,但餵養流浪動物導致環境髒亂,亦聽聞衍生鼠害,也無人處理流浪動物排遺,將外部成本轉嫁給當地鄰居,除造成鄰里問題外,亦對當地清潔隊造成負擔。

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長熊禹涵說明,北市自2015年實施TNR,並於生態敏感區、野生動物資源地如華江雁鴨公園等地,採以TNSA,也持續宣導、補助家犬貓絕育,推動街犬貓絕育及收容所犬貓絕育等措施,加強源頭減量。

熊禹涵表示,由於資源有限,無法將所有良浪犬貓都帶到收容所安置,優先以「有明確攻擊行爲傾向」的動物爲主,如接到民衆通報流浪犬貓,也會至現場評估該犬貓狀況,再做定奪。

根據農業部全國流浪犬數量統計,北市自2018年至2024年間,流浪犬數量已由4660只降至1908只,每百人流浪犬隻數也由0.17只降至0.08只,爲全國流浪犬密度最低縣市。街貓數也由2021年1萬6780只降至2024年的1萬5430只。

另有關民衆餵養流浪動物相關規範及餵養點清除,動保處迴應,已透過跨局處研商權責分工與處理機制,於2024年4月訂定「臺北市街犬及街貓動物照護員輔導管理計劃」,輔導與管理執行北市街貓友善照護行動方案 TCCP,以及北市街犬絕育防疫TNVR 計劃TNVR的動物照護員,並加強取締違法餵養流浪動物行爲,維護環境衛生。

陳重文也指出,有市民反映到芝山岩健行遭黃狗攻擊咬傷,該犬隻即爲流浪犬,芝山岩是動保處接獲民衆通報流浪犬出沒熱點之一,顯示芝山岩流浪動物問題重重。動保處表示,已透過街犬精確捕捉方式,移除問題流浪犬隻,將芝山岩出沒的攻擊性犬隻捕捉與收容於北市動物之家中繼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