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路樹「種植趕不上傾倒」 議員質疑綠化成效 未妥善管理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欣儀質疑,每逢天災後成千上萬的倒塌路樹不僅未有妥善統計,多數至今仍堆放於廢棄物處理廠,更有「倒塌數多於種植數」的狀況。(王欣儀提供/丁上程臺北傳真)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欣儀質疑,每逢天災後成千上萬的倒塌路樹不僅未有妥善統計,多數至今仍堆放於廢棄物處理廠,更有「倒塌數多於種植數」的狀況。(王欣儀提供/丁上程臺北傳真)
北市府率先全國制定地方政府的「淨零碳排」自治條例,以「2050年臺北市淨零排放」爲目標。不過國民黨議員王欣儀發現,雖然各局處都積極推動減碳,但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路樹」,市府卻未妥善管理,每逢天災後成千上萬的倒塌路樹不僅未有妥善統計,更有「倒塌數多於種植數」的狀況。公園處表示,已啓動行道樹5年期修剪計劃,降低路樹倒塌機率。
王欣儀表示,北市府宣示打造低碳綠能首都,不過對於「路樹」這樣最基本的綠色資源卻未妥善管理。她表示,2024年11月康芮颱風襲臺,至今仍有大量倒樹堆積在廢棄物處理場,等待破碎進焚化廠。據統計在公園處、水利處、大地處轄管範圍內,因颱風倒塌的樹木數量爲3336株,估算重量約5000公噸,但同期進焚化廠的路樹多達16004公噸,質疑局處未妥善把關。
工務局長黃一平解釋,路樹焚化數量之所以會有差距,可能是因爲焚化廠是由環保局統計,當時並未區分路樹是由北市府局處、民間自行處理,或是由軍方協助清運,後續會再釐清統計數量上的落差,未來也會做好管控。
王欣儀質疑,近3年公園處投入超過3000萬預算,種植了4298棵新樹,但三年內傾倒、毀損的路樹卻有近萬株,形成「種植趕不上傾倒」的惡性循環,不僅浪費公帑,更讓市府的綠化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她指出,修樹作業長期不落實導致樹冠過重、枯枝未清、根系鬆動及高風險樹木未及早處理,是使得颱風來襲時樹木大量倒塌的主因。風災並非唯一元兇,市府維護失職恐怕纔是綠色資源損失的真正禍首。
公園處長藍舒凢表示,目前已推動「臺北市行道樹5年期修剪計劃」,預計每年修剪約1.6萬株、5年達成全市約8萬株行道樹的計劃性修剪目標。
藍舒凢說,會由工班同仁同步配合進行日常修剪作業,依計劃持續推進。此外,倒樹現階段也並非只有送入焚化爐一個選項,如果樹木質量許可,也會用碎木機攪碎成爲土壤改良劑(有機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