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加速都更政策 挨轟血汗專案
國民黨臺北市議員王欣儀(右)發現,蔣市府都更案報核數爲前市府的2.3倍,但實際投入審查的人力僅從26人增至29人,平均每位承辦須負責14至18件案件,都更處儼然成爲「血汗工廠」。(王欣儀辦公室提供/丁上程臺北傳真)
臺北市長蔣萬安上任後提出「都更八箭」政策,並直言臺北市已經進入「大都更時代」,不過國民黨市議員王欣儀發現,蔣市府都更案報核數爲前市府2.3倍,但實際投入審查人力僅從26人增至29人,平均每位承辦須負責14至18件案件,都更處儼然成爲「血汗工廠」。都更處迴應,會優先向市府爭取人力,非核心且不涉及公權力業務委託民間。
根據北市建管處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臺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建築物高達10萬2157棟,其中「年過半百」即屋齡5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就佔了約56%。
王欣儀指出,市府推出「都更八箭」、「168專案」讓危老建築加速都更程序,不過卻淪爲壓榨基層公務員的血汗制度,如「168專案」原本標榜「6個月快軌審議、專人列管、優先審理無爭議案件」,且北市府也標榜各案皆於規定工作天內完成審議,但不少民衆抱怨申請案被拖了2個月還在審閱中。
她表示,也有人在承辦人員通知補件後,卻又再次被要求補交不同資料;由於「補件至掛件」期間不計入工作天,導致市府帳面數字看似準時,但實際進度卻延宕不前,細究後發現,原因是市府公務員審查人力不足。
王欣儀指出,蔣萬安上任後申請都更的案件數的確直線上升,近2年的核報數是前市長柯文哲時期的2.3倍,但相對於暴漲的案件數,審查人力卻僅只從26人增加至29人,平均每位承辦須負責14至18件案件,「案件暴增、人力卻僅微增,基層被迫三頭六臂、假日加班,加速都更專案無疑成了血汗專案。」
都更處表示,都更案件逐年大幅成長,有持續增補人力協助都更案件,但因案量倍增,人力增補並無法追上報核案件成長幅度,後續會以提高審議速度爲考量,優先適時向市府爭取人力。
都更處說,爲降低審議同仁的負荷,未來會將非核心且不涉及公權力業務委託民間辦理;至於都更申請部分,民衆也可透過線上系統登錄計劃書個案資料及數據表單,會持續導入AI輔助檢核與智慧審查工具,以提升效率與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