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羣綁架!Z世代必聽《青年局外人》心理師:「你值得被愛」比贊數更重要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Podcast節目《青年局外人》,近期 邀請Z世代青年及臨牀心理師,一同來討論網路時代下的真實社交等議題。(圖/新北青年局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自2023年底開播以來,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推出的Podcast節目《青年局外人》,一路以貼近年輕世代心聲爲出發點,關注生活、職場、人際與心理健康等議題,成爲許多年輕聽衆的陪伴頻道。節目由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主持,以真誠、直白又帶點幽默的語氣,邀請不同領域的青年與專家對談,讓聽衆在故事中看見自己。最近一集〈EP12|網路時代,真實社交還必要嗎?ft. Z世代青年創作者韓森、臨牀心理師駱鬱芬〉,聚焦Z世代在社羣時代的心理現象,從「比較焦慮」到「假性連結」、從「資訊轟炸」到「自我認同焦慮」,節目中不只拆解焦慮的成因,更鼓勵青年重新與真實世界連結,學會在喧囂的網路中找回平靜與自我。

無時無刻都在比較焦慮:社羣背後帶來的壓力與不安

在演算法主宰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動接收他人的「亮點時刻」,從學業成就、旅遊照到事業分享,社羣平臺像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自我比較競賽。Z世代青年、同時是新聞工作者並經營自媒體的韓森也以自身故事講述這份壓力:「我出社會後纔開始經營社羣,算很晚起步的。看到同輩主播粉絲數3萬、5萬,甚至後輩都成爲主播,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這個社羣軟體遺棄了。」但他後來體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不需要跟別人比誰比較快。」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也以幽默自嘲呼應,提及自己小時候因爲黑眼圈被笑,長大後天天擦遮瑕膏。但她「我覺得自信就是,人家說你好你也不覺得怎樣,人家說你不好你也不覺得怎樣,因爲你到了那個年紀會知道自己特別擅長、做得好的事情是哪些。」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牀心理師駱鬱芬指出,青春期開始就是建立自我價值的關鍵階段,而社羣媒體放大了這種比較文化。「現在的孩子很辛苦,因爲他們比較的對象是整個網路上的人,聽見的評語來自全世界,這會把焦慮放大。」她提醒,「焦慮不是病徵,但是真實存在的議題。」當焦慮出現時,可以試着問自己:「我是在欣賞,還是在比較?」這樣的自覺,能幫助人從焦慮中抽離。

假性連結:按贊追蹤再多,卻難有一個真正懂你的人

當社羣互動成爲主要的人際交流方式,Z世代反而越來越孤單。駱鬱芬指出,「假性連結」是現代年輕人常見的心理現象,社羣拍漂亮的照片、設計人設,這些都不是錯,只是因爲現實中沒有足夠的支撐,只好在社羣上滿足自己,但按贊追蹤往往僅是表面上關係緊密,卻缺乏深度交流。「很多人那麼仰賴網路上的回饋,是因爲真實生活裡的支援不夠。沒有身邊的人陪伴,也沒有能支撐理想的事情可以做。」她鼓勵青年回到生活裡:「要讓生活重新有真實的支撐,真實的連結纔會讓人穩下來。」

韓森也分享,曾有粉絲在現實生活中突然現身、尾隨他上下班,他覺得界線被突破的感覺非常可怕,也讓他意識到,線上互動不等於真實關係。後來,他與學生時代的好友們約定,每年固定一次相聚,聚會上大家拋開手機,重新學會專注於彼此。「那幾天的聊天和笑聲,比任何按贊都療愈。」對此,邱兆梅總結,可以將線上互動看作是橋樑,但不應取代真實連結。真實的擁抱、對話與陪伴,纔是建立真實連結、治癒孤單的力量。

海量資訊轟炸:當世界太吵、迷失方向,學會聽見自己

社羣即是情感舞臺,同時更是資訊戰場。短影音、即時新聞、演算法推播,讓Z世代活在一場永不停歇的資訊洪流中。那是否不用社羣就沒煩惱了呢?駱鬱芬指出:「這個世代在變化,它不會回頭,所以我們一定得適應。孩子們得學習怎麼在社羣裡存活,這是他們的必修課。」她提醒,「不能叫他們不要接觸、不要在意,因爲那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但由社羣引發的焦慮與憂鬱又該如何是好?駱鬱芬表示,「焦慮與憂鬱的共通點,是缺乏控制感。」當資訊過多時,大腦無法消化,會陷入「追不及」的焦慮循環。因此她建議,不妨爲自己設定使用社羣的時間界線,或練習「數位斷食」:「讓身體重新感覺當下,焦慮就會慢慢下降。」

對此邱兆梅非常有感,她分享雖然公務繁忙,但她之前曾報名現代舞課當作自我練習。「那一小時裡,我沒有拍影片、沒有滑手機,只專注在呼吸與動作裡,那時候才發現,原來我還能掌控自己的節奏。」這樣的體驗,讓她重新感受到「真實的成就感」。

當「我」變成別人的定義:別讓社羣決定你的價值

在社羣的世界裡,「我」常被定義爲別人的期待。駱鬱芬指出,Z世代的自我認同焦慮,源於過度依賴外界評價。例如按贊數多就開心,減少就沮喪,這就是典型的他人導向價值感,「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價值,不應該來自別人說我好或不好。真正的價值,是一個人的存在本身。」駱鬱芬認爲,父母與教育者應該強化孩子的「存在價值」,而非「表現價值」;具體的方法是許多孩子習慣被稱讚「你很棒」,但卻也怕做不好就不再被愛,「所以其實應該告訴他們,『你值得被愛』纔是重點。」

韓森迴應:「我花了兩年才學會不跟別人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不需要趕在同一個時間成功。」他強調,與其追逐完美,不如學會接受當下的自己。駱鬱芬則補充:「當你參與的每件事都能讓你看到自己做得不錯,那份能力感,就是讓人覺得還有希望。」邱兆梅也深感認同生活應該要多多嘗試,「只要能在生活裡找到進步的感覺,就會更穩定。」

找回真實連結走出焦慮:在現實生活中重新感受存在

邱兆梅進一步總結,「當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在爲按贊數、瀏覽數煩惱時,就要意識到那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那些數字是虛幻、你無法控制的事,執着只會讓你陷入更深的焦慮。」她建議,脫離這種狀況的方式,是「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學新的東西、開發身體的可能、培養新才藝、接觸新朋友、在線下的世界裡多做練習,從中找到成就感。」

她也解釋,「成就感不是來自頭銜或名次,而是來自你克服過去做不到的事。」同時提醒,在現代的網路交友中,也要辨別「真實連結」與「虛假關係」的差別,像是「你能不能從對方提供的資訊,重新建構出這個人的人格?你們的資訊是否對等?如果你對他幾乎一無所知,那就該警覺,這段關係可能並不真實。」

最後,三人一致認爲焦慮不是敵人,而是提醒我們在意什麼、渴望成長。節目以這句話作結「真實的成就感,永遠來自真實的生活。」邱兆梅也強調,新北青年局將持續推出心理健康、創業與職涯探索等資源,陪伴青年在真實世界裡找到節奏、建立自信,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

《青年局外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製作
主持人:邱兆梅局長
來賓:臨牀心理師駱鬱芬、Z世代青年韓森
主題:〈EP12|網路時代,真實社交還必要嗎?〉收聽平臺:Spotify、Apple Podcasts、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