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 | 應對京郊徒步路線垃圾需要兩個視角
隨着春暖花開,去野外踏青的市民多了起來,京郊的多條徒步路線成了熱門打卡地。據《北京日報》報道,近日有市民反映,一些徒步路線周邊遍佈各種垃圾,除了遊人隨意丟棄的生活垃圾,也有專業越野跑選手扔掉的能量膠包裝袋,甚至有偷倒的建築垃圾,還有一些廣告條被纏在樹枝上。在一條徒步路線上,大約7公里的路程走下來,竟足足撿了6大袋垃圾,還有很多大塊頭的垃圾根本無法帶下山。
多條徒步路線變成熱門打卡地,緣於京郊獨特的山野美景極具吸引力。對市民而言,來此徒步遊玩,既能踏青看景,又能鍛鍊身體,還能呼吸新鮮空氣,可謂一舉多得。這些徒步路線成爲熱門打卡地,也就不難理解。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熱門打卡地卻垃圾遍地,是讓市民看美景還是看垃圾?無論是市民反映的垃圾問題還是記者體驗後的“收穫”,都令人感到詫異甚至憤怒。可以說,遍佈於此的每一種垃圾,都是其“主人”素養的真實寫照。
比如,溼紙巾、飲料瓶、食品包裝袋等生活垃圾,主要是一般徒步愛好者或者遊人的“隨意拋撒”。按說,每位遊客都應攜帶垃圾袋去旅行,至少應將自己製造的垃圾“打包帶走”,但不少人未能做到。再如,能量膠包裝袋等垃圾,一看就是專業越野跑選手製造的垃圾。坦率地說,這種專業選手很不“專業”,因爲文明也是其專業的組成部分。至於廣告垃圾、建築垃圾,前者與“廣告主”素養有關,後者緣於施工單位偷偷傾倒。
這些垃圾不僅破壞美景、污染環境、影響樹木花草生長,還給後續清理帶來很大麻煩和高昂成本。比如生活垃圾比較分散,不少還扔進深山溝,給志願者撿拾造成障礙;廣告垃圾纏繞在樹枝上,清理難度可想而知;而搬不動的大塊建築垃圾,有可能在這裡長期“安家”,對環境也是長期傷害。再看山野垃圾總量,以某志願者團隊爲例,5年清理了近10噸山野垃圾,而還沒有被清理走的山野垃圾很難估計,大概率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對此,要從兩個角度予以有效應對。一方面,應提升垃圾“主人”的文明、道德、法治等素養。例如一般遊客、專業越野跑選手等,應該按照相關法律和常識約束自己的不文明行爲,在這些熱門打卡地應該“打”出文明,既以身作則給其他人做出示範,也讓自己的內心少些污點。先把自己的垃圾帶走,這是基本的文明要求,再勸阻別人不亂扔垃圾或者帶走他人的垃圾,則是更高階的文明展示。
另一方面,有關方面要爲遊人文明打卡創造更好的條件。愛護環境、文明打卡需要宣傳引導,需要在沿途設置文明行爲提示牌。同時,徒步路線上還應該設置佈局合理的垃圾箱,屬地應安排專人清理垃圾箱垃圾。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安排文明引導員在沿途勸導遊人和專業選手。對於在此故意傾倒建築垃圾的現象,應通過設置攝像頭、增加巡邏加強監督,發現非法傾倒垃圾,要依法嚴肅追責。
我國《旅遊法》明確提出“國家倡導健康、文明、環保的旅遊方式”;《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規定》對建築垃圾的傾倒、運輸等有具體的規範;《北京市文明行爲促進條例》對各種不文明行爲也提出治理要求。這些法律規定是提升文明素質、治理山野垃圾的有效武器,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文/老鷹
編輯/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