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合力扯下黑科技神器虛假宣傳的外衣
面對生活中的小煩惱,消費者常常會被那些價格便宜、使用方便、效果驚人的"神器"種草,殊不知商家正是通過這些賣點,讓消費者掉進"智商稅"的陷阱。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媒體針對電商平臺上銷售的部分宣稱具有"神奇"功效的商品展開調查,逐步揭開其虛假宣傳的外衣。(3月11日《北京青年報》)
只有消費者想不到,沒有"黑科技神器"做不到。在一些電商的嘴裡,某些商品含有神秘的成分,具有超出消費者慣常認知的"神奇"的吸塵、減脂等功能,是妥妥的"黑科技神器",但據媒體調查,"神器"的神奇功效既沒有檢測報告的支撐,也不符合科技邏輯和消費實踐。有些"神器"只是普通的商品,所含成分及功能與其他類似商品相差無幾。有些"神器"的標籤、包裝上根本就沒有與"神奇"功效有關的信息。有些"神器"則是渠道來源不明、質量難以保障的"三無"產品、假冒僞劣產品。
一些電商在銷售過程中通過文字、語言、圖片、客服迴應等方式把商品的功效說得天花亂墜、神乎其神,背離了商品的功能實際,構成了虛假、誇大宣傳,欺騙誤導了消費者,妨礙了公平競爭,踩踏了法律底線和誠信底線。
靠電商的"口技"吹不出"黑科技"。虛假宣傳的特徵和規律告訴我們,往往商家宣稱的商品功效越強大、越神奇、越玄乎,其注水宣傳、虛假宣傳的可能性就越大。對形形色色的"黑科技神器",消費者應該保持足夠的理性,增強警惕意識和辨識意識,在下單前做必要的"功課",向商家索要能夠證明"神器"宣稱功效的檢測報告,查看比對商品的標籤、包裝、說明書信息等。如果商家不能提供相關佐證信息,或相關信息與商家的宣傳不符,就應謹慎購買或不購買,不繳智商稅。如消費者決定購買,也應保存商家的營銷宣傳信息、迴應信息或雙方的溝通記錄等,一旦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神器"失靈,就應通過找商家退貨退款、打差評以及向平臺或市場監管部門、消協投訴舉報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電商平臺應承擔主體責任,通過"AI+人工"的方式,瞄準易發高發虛假宣傳問題的店鋪和商品加強監測治理,動態調整與"黑科技神器"有關的虛假宣傳關鍵詞,提升對虛假宣傳信息的甄別、攔截、屏蔽能力。對存有虛假宣傳問題的商家視情節輕重採取限制流量、取消推薦、封限賬號、下架商品等措施,並將問題線索報告監管部門。
市場監管部門應聯合消協、相關行業協會、媒體等解剖"黑科技神器"的話術和套路,警示敲打商家,教育提示消費者,並加大對虛假宣傳、購買或誘導好評等行爲的監督打擊力度,該查處查處,該曝光曝光,並輔以合規約談、合規指導等措施對商家進行懲戒、約束、督促,倒逼商家增強自律意識,守住法律底線,管住營銷宣傳的"嘴",遠離雲山霧罩的忽悠"口技",爲消費者營造誠信、公平、有序的消費環境。
文/李英鋒
編輯/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