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高校學科專業優化,要以質量與特色爲導向
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簡稱《方案》),對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升高等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力。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佔比進一步提高。
過去三年間,我國普通高校進行了學校專業的新增與撤併。這一次發佈的《方案》,一方面,在之前優化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基礎上,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另一方面,將學科專業優化從普通高等教育,拓展到職業高等教育,如提出要創新目錄管理機制,縮短調整週期,加強研究生、本科、高職三類學科專業目錄協同聯動。
要切實起到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之效,需要各類高校在國家戰略指引下,立足本身辦學定位,在本校辦學定位基礎上,結合本校辦學條件與國家、社會的人才需求,以質量與特色爲導向,形成本校的專業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方案》提出,實施基礎學科躍升行動,在一流學科培優行動中加大對基礎學科支持力度。這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近年來,受到一些自媒體炒作的影響,有一些家長“呼籲”高校撤銷“冷門”專業,開設“熱門”專業。這顯然不符合“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辦學定位。如果“雙一流”建設高校,都“以報考爲導向”,撤銷所謂“冷門”專業,舉辦“熱門”專業,就難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因此,要加大對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堅持推進“強基計劃”招生改革,擴大強基計劃招生規模;鼓勵高校探索基礎學科專業人才新模式,如對基礎學科專業學生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拓寬基礎學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扭轉社會對基礎學科專業是“冷門專業”的認知。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24年已經達到60.8%,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在此背景下,高等學校要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才能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並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如“雙一流”建設高校,要進行通識教育,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地方本科院校、職業院校則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人才,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而且,不同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不同,不能採取一個模式,《方案》提出,完善分類發展機制,差異化推進基礎類、應用類、戰略類學科專業佈局建設。各高校可根據本校辦學定位、學科專業設置情況,對學科專業進行優化調整。
要讓高校形成並堅持自身的辦學定位,必須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並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各類高校在優化學科專業佈局時,要充分發揮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作用,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進行充分論證,在優化調整學科專業佈局時,堅持差異化與特色化辦學。
2025年年初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持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在辦學條件、招生計劃、學位點授權、經費投入等方面分類支持。這對高校形成自身的辦學定位,走特色辦學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對此,應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
文/熊丙奇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