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也愛霸總題材 聽花島副總裁李元君:覺得短劇Low是某些人的偏見
鳳凰網財經訊 6月28-29日,“2025中國企業出海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由鳳凰網主辦,雪花超高端系列品牌-醴首席贊助合作,中國企業出海全球化理事會聯合主辦,以“爲開放的世界”爲主題,旨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之際,爲中國企業搭建思想碰撞、資源對接、規則對話的高端平臺,系統性破解出海難題,共探生態共贏轉型路徑。
聽花島副總裁李元君
著名短劇《我在80年代當後媽》的製作公司,聽花島副總裁李元君出席論壇,並在圓桌討論環節分享了關於短劇出海的看法。他表示,“非常看好短劇在海外市場的想象空間,今年預估海外市場規模短劇會超過30億美金。”
和元氣森林等製造業企業出海首選東南亞不同,聽花島出海的第一站是北美。“因爲出海的短劇基本上是以訂閱或者付費模式爲主,北美是目前最大的市場。而且在北美做起來之後,可以延伸輻射到日韓、東南亞等國家,做做翻譯,就可以發行到其他地區。”
那麼,北美市場喜歡什麼樣題材的短劇?答案和國內並無太大不同,“現在比較火的還是霸總、豪門這些劇,人性是相通的,全球大趨勢都是趨同的。未來一定會像奈飛或者迪士尼,題材越來越豐富。”李元君說道。
同時,李元君也迴應了網友關於短劇Low的質疑。他表示,“短劇作爲一個新的內容格式、一個新的內容形態,在早期勢必會有這種誤解。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這兩年短劇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現在的題材已不侷限於霸總、豪門,還有懸疑、科幻、歷史題材、現實主義等。基本上傳統電視劇、電影能拍的短劇也都在拍,它已經過了初期的蠻荒階段。所以,我們現在覺得短劇一點都不Low,Low可能是部分人的偏見。”
當前,短劇出海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李元君表示,是本土化問題。“現在出海是兩類,一類是把國外拍完的短劇翻譯、配音,然後發行到海外。第二類是在北美、日韓找本土團隊拍攝。最大的問題是受制於海外供給,以及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和對於海外市場的理解。”
不過,“目前海外短劇市場90%以上都是中國公司,用戶喜歡你不在乎你是中國公司還是日本公司、韓國公司,更在乎你拍的是不是好的作品、好內容。所以,聽花島不太會去宣傳我們是一傢什麼公司。”李元君說道。
中國短劇何以在海外市場佔據如此大的比例?李元君認爲,“本質還是中國供應鏈的效率太強了。中國一年能產出幾萬部短劇,海外本土一個月能拍100部就已經很多了。這個供給決定了海外整體發展速度不太可能達到國內水平。另外,中國的短劇發展要早於海外三年左右的時間,也是一方面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