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線運價下探 旺季效應恐落空 影響長榮、陽明、萬海業績

貨櫃海運北美線貨量驟減、運力續增,導致運價欲振乏力。 (路透)

貨櫃海運北美線貨量驟減、運力續增,導致運價欲振乏力,貨攬業者指出,遠東到美西線的運價短線進入2,000美元保衛戰,若守不住,則恐進入1,700美元的成本防線,若情況未見改善,恐衝擊三雄後續營運動能。

業內指出,若運價續跌,勢必影響貨櫃三雄長榮(2603)、陽明 (2609)、萬海(2615)7月起的營運成績單。法人分析,6月上旬的運價跟運量都還維持在相對高點,中旬起則開始走弱,三雄6月營收表現是近期投資人最關心的事件之一,也影響後續的填息動能。

上海航交所SCFI運價指數上週五(27日)公告的貨櫃運價指數,報價連三週下滑,美西、美東航線分別續跌7%、11.86%。

專家預期,貨櫃運價本週起正式進入7月,業界原先預估的旺季效應恐將落空,遠東到美西、美東的運價要守住每FEU(40呎櫃)2,000美元、4,000美元防線,恐怕有一定的難度。

據瞭解,貨櫃海運龍頭地中海航運(MSC)日前已經宣佈7月要降價,搶貨的意圖明顯,連帶也引發漣漪效應,多家指標航商原訂7月1日要漲價的計劃,也暫緩實施。

國內航運業者認爲,市場對於美國推出的對等關稅已經逐漸麻痹當中,補庫存的高峰時間已經接尾聲,搶出貨力道減緩,又遇到船公司大量投入加班船,有些航商連小型船舶兩、三千TEU(20呎櫃)都搶進遠東-美西航線,隨着運價回跌後,這些奇怪的現象會恢復平靜,運價會開始反應正常的供需。

業者認爲,市場過度解讀短期性的極端運價變化,以伊衝突開打後,地緣政治壓力下,短期間內所有航商都不會返回紅海,紅海繞道持續造成全球貨櫃輪吃緊,國際碳排法規趨嚴,有助緩解運力。

此前,國際航商大量抽調船舶進入北美線,這會影響北美線的運價表現,但也會讓排擠效應顯現在其他航線,貨櫃海運市場呈現多空並陳的情況,不過,北美線仍是航商營收的大宗來源,最受矚目。

不過,專家也指出,目前貨櫃海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貨量不足,而其關鍵是美中貿易戰仍否持續向好,若雙方能迴歸「大戰前的和平」,貿易回到正常的秩序,對於航商而言將出現正面效益。

延伸閱讀

貨櫃海運歐洲線大漲…無基之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