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曾評估臺灣市場風險高!如何用700天上演大逆轉
(圖/今週刊提供)
今年九月,臺灣將成爲安碩與貝萊德合併15年來第一個新市場,爲貝萊德在臺佈局畫下轉捩點。除了全力打響第一炮,過去7年在臺灣相對低調的貝萊德,還有更多反攻大計。
全球規模最大的ETF品牌安碩(iShares),目前在世界各市場發行超過1600檔ETF,但自2009年被資產管理龍頭貝萊德(BlackRock)合併後,至今15年從未開闢新市場;直到今年九月,這個現象將被臺灣打破,安碩併入貝萊德後第一個全新市場,就在臺灣。
代號009813的「貝萊德iShares安碩標普五百卓越五十ETF」,預計將在9月30日正式開募。這檔ETF在臺發行的背後意義,除了是安碩近15年來第一個新市場,更代表貝萊德將對臺灣市場發動「全面反攻」。而無論是哪一層意義,其中的核心人物,都是現任貝萊德投信董事長謝宛芝。
謝宛芝是在2008年加入香港安碩,2009年隨着兩公司合併進入貝萊德集團,她在亞太區總部任職長達14年,並擔任貝萊德安碩臺灣區主管。同時具有「最懂安碩」與「最懂臺灣」兩項特質的她,在2023年獲調回臺擔任董事長,協助貝萊德布建臺灣ETF業務。在接受《今週刊》獨家專訪時,她娓娓道出貝萊德集團對臺策略轉變的歷程,以及對臺灣市場的信心。
貝萊德過去曾因世界礦業、黃金等原物料基金在臺紅極一時,「當年,這些基金都堪稱『國民基金』,但因之後原物料行情整理許久,導致投資人對持有基金的信心頗受打擊。」某基金界資深人士回憶。
曾被同業笑「不接地氣」
不只投資人有疑慮,在貝萊德集團總部眼中,過去曾有一段期間,也認爲臺灣市場並非十分健康、甚至是存在較高風險的市場。因此,約從2019年起,相較於其他境內外基金業者,貝萊德在臺業務的推展其實不算積極。
回顧貝萊德近十年在臺發行的境內基金,確實「寥寥無幾」。2014年,貝萊德有3檔境內基金供投資人申購,其後雖陸續發行新基金,但至2018年貝萊德境內基金最多的時期,也僅有10檔標的。此後,數檔基金更陸續合併、清算,僅在2022年新發行貝萊德環球動態趨勢多元資產組合基金。截至去年底,貝萊德在臺灣的境內基金只有六檔,規模不到百億元,市佔率僅0.07%,總受益人1202人。
謝宛芝無奈坦言,「發境內基金時,比較困擾的現象是IPO做完、閉鎖期一打開,投資人的錢就流走了。有的基金甚至被贖回六、七成!」這個現象,讓貝萊德集團對臺灣零售市場打上一個大問號。
總部的質疑眼光不僅於此。在臺灣,部分業者會透過「海量發行商品」提高市佔率,部分業者則是藉「拉高當年配息到10%以上」,吸引大批資金申購基金後,在隔年旋即調降配息,這類現象也讓貝萊德對臺灣始終懷有疑慮。謝宛芝直言,「這不是貝萊德的風格……,但有時候,也會被同業笑『不接地氣』。」
一名曾於境外資產管理公司任職的投信主管表示,對外資投信來說,若臺灣市場夠大,自然可在集團中獲得重視,「但偏偏臺灣在貝萊德全球業務當中只佔一小部分,」他以大型外商集團的角度分析:「對貝萊德總部來說,臺灣市場不要給集團帶來風險就好了,不求貢獻多少獲利。」
然而,在謝宛芝的努力下,總部對臺灣市場的解讀,已然發生改變。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497期)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