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野鴨湖溼地AI“鷹眼”上線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快看,又飛來一隻鳥,瞧瞧是什麼品種!”在北京市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的辦公室裡,工作人員張標興奮地指着大屏幕上的飛鳥說。屏幕上,一隻黑白相間的飛鳥飛到野鴨湖溼地,藉助新啓用的AI“鷹眼”系統,短短數秒之間,這隻蒼鷺的“身份”一目瞭然。
作爲北京首個國際重要溼地,野鴨湖溼地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內,共記錄到鳥類370種,每年飛臨的候鳥高達100萬隻次,每年3月中旬爲候鳥遷徙高峰期。近日,隨着氣溫逐漸回暖,候鳥們紛紛飛抵野鴨湖溼地,一個個裝有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模型的攝像頭時刻緊盯着進入鏡頭的飛鳥。這些攝像頭可以近乎360度旋轉,內置了強大的智能識別功能,能夠運用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模型對捕捉到的鳥類視頻圖像進行自動識別與分析,基於深度學習算法,提取鳥類的體貌特徵,實現對視頻畫面中鳥類的多目標實時捕捉、自動識別分類和密度估計,準確識別出鳥的種類、數量以及行爲信息,實時上傳至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綜合管理平臺,並對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大數據中心。同時,聲紋監測設備也在同步工作,採集不同鳥類獨特的鳴叫聲。這些聲音信號與視頻圖像數據一同構成了識別鳥類的重要依據,爲鳥類監測提供了科學、全面、精準的數據支持。
截至目前,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在野鴨湖溼地已設置了12臺具有視頻AI識別功能的高清視頻監控設備和20臺聲紋監測設備。(記者施 芳 張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