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瞭望/關稅大戰 策論漫天

中南海因何要率先反制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是個還得深究的話題。(美聯社)

中南海因何要率先反制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是個還得深究的話題;「反制11箭」射出後,如何應對將來的戰局和變局,在北京已經是策論漫天了,其中有落於俗套的,又有鮮活別緻的,採摘幾個來細賞,看看能否閃過兵荒馬亂。

北京當局要應對今次關稅之戰,大格局仍是「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目前已現策論,也是圍繞這兩方面去想事。

首先看一則策論,講如何對外,可以歸納爲「自主開放,實現三零」八字。所謂自主開放,也可以說成是單邊開放,這是去年夏天以來中共對付經濟下行的新招,具體動作就是由開放落地籤擴大到開放免籤,即將過去的對等旅行簽證,變成大陸的單方面放行。在今次討論應對關稅戰時,中共高層已定下要堅持自主開放。

順着這一思路,就有人提出「三零」策略,即「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成型思路的提出者是前重慶市長黃奇帆,這個人頭腦靈活又能言善道,他認爲各國產業的競爭已不僅是核心技術與資本的競爭,更聚焦於產業鏈的控制能力。

而以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爲原則的「三零」,在新的競爭格局中獲得競爭優勢至關重要,如果實施「三零」,中國等於第二次「入世」,像當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令中國綜合實躍升至世界第二強一樣。

北京學界則評論不一,認爲單邊開放,實現「三零」是可行者中,國際關係學者說,就應該對除了美國之外所有國家加大開放,唯獨對美國對等報復,有助擺脫被動。但經濟學者認爲理論上可行,現實中困難,因爲今天世界,各國私慾大於戰略考量。

研究對內搞活策論更多,其中一個可歸納成「綠色轉型、強勁增長」,其主要思路是中國此時需要有新的增長動力,而加速綠色轉型此其時也,提出此論者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東,因應川普二進白宮後的美中之爭,他近來在「大國競爭與世界秩序重構」的課題上相當活躍。

鞠建東最新與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鄒驥聯名發了一篇《全面加速能源綠色轉型、促進經濟強勁增長》,核心內容是建議從今年起,每年在新能源和交通領域增加投資約人民幣3兆元,這將額外增加人民幣4.5兆元產值,拉動GDP增長3%,並形成持續的經濟推動力。

這二人認爲,無論世界風雲變化,只要政策措施得當,大陸今年GDP增長5%目標將能完成。綠色轉型將全面加速,大陸製造業將進一步提升,原定2060年實現碳中和計劃將提前大約20年實現。爲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但也有人不以爲然,認定現在不是玩投資的好年代了。

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建言,其中一個可簡化爲「稀土戰略」。這建言聽上去較爲單調,但有人說最爲高層接受和採納。具體來說,就是有經濟界人士認爲,中國稀土已重構全球工業命脈,中重稀土出口管制更是掐住了西方科技咽喉。中國坐擁佔全球四成、約4,400萬噸稀土儲量,更掌控17種稀土提純核心技術,分離純度達99.99%的獨門絕技 ,擁有全球八成的重稀土加工能力。

所謂「稀土戰略」,說直白了就是出口限制。換句話說是放下市場博弈、關稅之爭,展開資源博弈,當有人還在爭奪礦產時,已可用佔全球85%專利壁壘、以及有99.5%回收率來展開精準打擊。持此論者認爲,稀土管制不是閉關鎖國,而是用資源主權重塑國際地位,由之可以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