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兩區”建設來累計實施140餘項突破性政策

中新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 呂少威)在全國首批開展增值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試點,落地全國首家外商投資人體基因診斷與治療技術企業。發佈全國首個場景化、字段級自貿試驗區數據出境負面清單;在全國率先推出國際職業資格認可目錄,建設全國首個罕見病藥品保障先行區。

記者26日從北京“兩區”建設金融領域推進制度型開放情況新聞發佈會獲悉,“兩區”建設以來,北京累計實施140餘項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國突破性政策70餘項,形成了70餘項向全國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連續三年在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評估中名列第一。

2023年6月,國務院印發若干措施,支持北京自貿試驗區等有條件的自貿試驗區(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同年11月,批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其中40%的舉措來自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2025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意見,支持北京自貿試驗區等在金融領域率先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

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文傑介紹,全市各區各部門堅持主動試、自主改,用一年多時間完成綜合示範區2.0方案的152項任務,實施率超過86%,全面落實自貿試驗區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首批任務,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

北京在積極推出一批首創首試製度的同時,還推動一批系統集成創新。科技創新領域,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爲特色的綜合保稅區——北京中關村綜合保稅區開關運作,在全國率先取消物理圍網,探索智慧監管模式。數字經濟領域,高標準建設全國首個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範圍覆蓋亦莊等5個區域。綠色金融領域,支持北京綠色交易所建設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落地全國首個金融領域ESG數據評價服務標準化試點。

生物醫藥領域,在全國首批開展優化創新藥臨牀審評審批試點、優化藥品補充申請審評審批程序改革試點;推動臨牀急需藥械進口審批綠色通道由“串聯”評估論證調整爲“並聯”開展,2024年以來,獲批臨牀急需藥品進口10個,超過2022年、2023年獲批數量之和;出臺推動藥品出口工作方案;探索創新藥在指定醫療機構“隨批隨進”,以制度創新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

郭文傑談到,北京還實施一批暖商惠商舉措。持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強與《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方合作,落地全國首個全環節、分佈式貿易數字化實單試點;實行“合格保證+符合性驗證”檢驗監管模式,實現進口機電設備“分鐘通關”;率先實施預裁定依申請展期制度,大幅節約企業通關成本。持續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出臺《北京市外商投資條例》;推出“北京市全球服務夥伴計劃”併爲首批13傢伙伴企業授牌;完善外資企業圓桌會議機制和“閉環式”訴求響應機制,舉辦數百場外商投資企業圓桌會議。

北京不斷強化法治保障。推進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紮實開展《北京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調研論證工作,高質量完成草案起草,並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會進行第一次審議;落地全國首例由仲裁庭作出臨時措施決定並由法院裁定保全並實際執行的仲裁案件;引進北京首家境外仲裁機構代表處,持續提升企業獲得感。

在制度創新和服務提質的帶動下,北京法巴天星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保德信保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標誌性項目在京落地,賽諾菲在華最大單筆投資也是全國首個跨國藥企生物製劑原料藥項目在京啓動,禮來、輝瑞等8家知名外資醫藥企業加碼投資北京。2024年,北京新設外資企業2012家,同比增長16.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幅6.5個百分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