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向宏:要加快制定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數場、可信數據空間等不同路線的技術標準

財聯社8月29日訊(記者 郭鬆嶠)“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整體規劃分爲三步:第一步是試點示範,第二步是技術融合收斂,第三步是應用推廣。”北京交通大學信息管理理論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ICIR)特聘教授張向宏在接受財聯社等媒體採訪時表示。

8月28-30日,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州貴陽舉辦,財聯社記者現場觀察到,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是本屆會議的高頻詞。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無疑是給產業鏈注入一劑強心針,將帶動數據流通利用以及網絡、算力、安全等設施的建設和升級。

國家數據局此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四千億元,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兩萬億元。

“數據產業鏈條的下游是垂域大模型在千行百業的應用;中下游是在基礎大模型上加上大規模的行業高質量數據集,訓練和調優而成的各種垂域大模型;中上游是在各行業採集匯聚的海量數據資源基礎上,加工生產出的規模化、標準化、體系化高質量數據集;上游是各行各業的數據資源供給。而這條“數據資源—高質量數據集—垂域大模型—千行百業應用”數據產業鏈,都需要在數據基礎設施中實現。”張向宏談到。

據張向宏介紹,我國已率先探索並於去年發佈《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提出“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和數據元件”六條技術路線。目前,全國已有18個地區開展試點,25個地區推進互聯互通,今年又新增42個試點,總體超過60個地區和行業同步推進。經過一年的探索,試點初步見效,在可信數據流通、跨區域跨行業互聯互通,以及供需主體和中介服務的培育方面均取得積極進展。

張向宏進一步表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整體規劃分爲三步:第一步是試點示範,第二步是技術融合收斂,第三步是應用推廣。預計到2026年底第一階段完成,2028年底能夠基本形成橫向聯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局面,到2029年之後,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與突破。

不過張向宏也強調,這一工作仍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多方面差距。一方面,目前90%以上的數據屬於涉隱涉密數據,無法在互聯網環境直接流通;另一方面,上述六條技術路線的技術成熟度,到互聯互通的實現水平,再到供需主體質量、應用場景豐富度和數據處理效率,都仍需提升。

張向宏建議,充分發揮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雙重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制定隱私保護計算、區塊鏈、數場、可信數據空間、數聯網、數據元件等不同路線的技術標準,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實現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勵地方、行業和企業大膽採用數據基礎設施相關標準和技術路線,通過大規模應用不斷降低成本,實現技術和標準基礎設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