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資券商整合:北京證券出爐、首創赴港,五券商聯動蓄勢

7月28日,券商概念指數微漲0.54%,其中,首創證券漲幅靠前。

消息面上,兩大動態引發關注:一個是首創證券動向,上週五盤後,首創證券公告擬赴港上市。疊加此前北京市國資委主任更換的消息,第一創業董事長吳禮順升任北京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市場對其可能與第一創業證券合併的預期進一步升溫。另一個是瑞信證券更名,瑞信證券日前正式更名爲北京證券。

值得注意的是,首創證券與北京證券(原瑞信證券)均爲北京國資體系的券商。此外,北京國資參股或控股的券商還包括第一創業、中信建投、金融街證券(原恆泰證券)。在此輪券商併購浪潮下,這些券商將如何在國資背景下進行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

“新”北京證券出爐,北京國資旗下券商增至5家

日前,一則關於“瑞信證券完成股權變更工商登記手續,正式更名爲北京證券”的消息引發關注。

“北京證券”這一名字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北京證券獲批成立,其前身可追溯至1988年成立的北京市證券公司。然而,到2005年,原北京證券陷入經營困境,北京市政府引入瑞銀集團(UBS)參與重組。經過多輪談判,瑞銀通過收購及增資獲得重組後的公司控股權,並主導成立新公司,北京證券也因此逐漸淡出公衆視野。

近年來,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國資公司”)通過收購瑞銀證券、方正證券旗下瑞信證券股權,成爲瑞信證券持股85.01%的控股股東,並將瑞信證券更名爲北京證券。

據瞭解,北京國資公司是北京市專門從事國有資本投資的國有獨資公司,其金融服務業務涉及銀行、證券、要素市場、消費金融等領域,擁有豐富的金融類企業管理經驗。

截至目前,北京國資體系下擁有5家券商,包括首創證券、第一創業、中信建投、金融街證券、北京證券。

其中,北京證券由北京國資公司直接持股85.01%,實際控制人爲北京市人民政府;首創證券控股股東爲首創集團,持股比例爲56.77%;而首創集團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第一創業無實際控制人,其第一大股東爲北京國管,持股11.06%,同時其前十大股東中還有兩家北京國資企業,北京國管由北京市國資委100%控股;中信建投控股股東爲北京金控,持股比例35.81%,而北京金控由北京國管全資控股。

金融街證券則由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華融”)控股,持股比例21.88%。而北京華融背後是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

北京國資旗下5家券商合併猜想,將如何影響首都經濟?

7月25日晚間,首創證券密集發佈公告稱,擬發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股票,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首創證券稱,此舉旨在增強公司的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整合國際資源,提升國際影響力。公司將充分考慮現有股東的利益和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在股東會決議有效期內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本次發行上市。

與此同時,日前,第一創業董事長吳禮順升任北京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而吳禮順本人也曾於2019年至2021年期間曾擔任首創證券的董事長。

近兩年來,地方國資主導券商整合成爲趨勢。比如,深圳國資委主導了國信證券併購萬和證券;上海國資推進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的整合;江蘇國資促進了國聯證券與民生證券合併。

此次,北京國資是否也佈下了併購的棋子?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李志起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證監會“併購六條”與新“國九條”明確支持同一實控人旗下券商整合,目標5年內形成10家頭部券商,中小券商生存空間壓縮。

而中信建投作爲全國性投行龍頭,或保留獨立性,爲整合體提供高端項目引流。北京證券因當前需解決連續三年虧損問題(2022-2024年累計虧6.16億元),短期難參與整合,但隨着科技投入不斷加大,或成爲長期賦能點。

這將如何影響首都經濟建設?李志起表示,這有助於服務新質生產力與耐心資本:北京國資公司明確將推動北京證券聚焦科創企業融資(如北交所IPO)、引導長期資本配置,支撐京津冀科技產業集羣。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