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PM2.5濃度十年降幅達66%
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記者池夢蕊)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今年的主題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2025年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現場,北京市系統發佈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成果。北京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從“APEC 藍”成爲“常態藍”,到“千園之城”推窗見綠,從能源結構“去煤化”到綠色經濟蓬勃興起,爲超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北京案例”,更讓生態紅利實實在在惠及民生。
從“APEC 藍”到常態清新 碧水青山入畫來
北京以“釘釘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實現歷史性跨越,PM2.5濃度從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 30.5微克/立方米,降幅達66%,僅用十年左右時間完成發達國家三十年的治理歷程,大氣四項主要污染物全部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APEC藍”成爲市民日常可見的“北京藍”。水生態修復成果顯著,通過全流域治理讓“清水綠岸”迴歸城市,動態消除劣V類水體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平原地區地下水位連續九年回升,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線貫通入海,昔日干涸的河道重現“碧水穿城”波光粼粼,一批“水秀而可近、岸綠而可親”的濱水景觀帶成爲市民休憩好去處。
如今,市民手機裡的“空氣質量 APP”不再頻繁彈窗預警,“曬藍天”成朋友圈日常;週末到永定河岸邊露營、潮白河旁騎行已成爲家庭休閒標配,“呼吸清新空氣、親近清水綠岸”從期盼變爲現實。
綠脈織城無界融 人與自然共棲居
北京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大尺度綠化和精細化建設拓展生態空間。生態管控體系不斷強化,嚴格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兩線三區”全域空間管控全面落地,生態控制區佔比提升至75%以上,27.5%的市域面積被劃定爲生態保護紅線,爲城市生態築牢“安全屏障”。2012年以來新增造林245萬畝,相當於238個奧森公園,森林覆蓋率從38.6%躍升至44.95%,建成全國首個全域國家森林城市。
“千園之城”品質升級,通過“拆欄透綠”讓1100座公園中三分之二實現無界開放,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詩和遠方”。花園城市建設更顯精緻,20處花園式示範街區、100條城市畫廊串聯起市井煙火與自然之美,2015公里綠道如同城市“毛細血管”連接公園、商圈與社區,在超大城市中提出“公園融城”的生態治理範式。70公里濱水空間、300座綠化立交橋讓城市處處見綠,“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生活場景覆蓋全城。東城居民下樓就能逛“口袋公園”,海淀上班族沿綠道騎行通勤,通州家庭在濱水公園露營野餐……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斐然,現有陸生野生動物620種,實地記錄物種6895種,成爲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獲評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邂逅松鼠、戴勝等野生動物。
無煤化築基新風尚 出行生活皆含綠
圍繞“雙碳”目標,北京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各領域,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系統性變革。能源結構實現“脫胎換骨”,煤炭消費量從2012年的2180萬噸降至2024年的不足50萬噸,佔能源消費比重僅爲0.5%,在北方大城市中率先實現能源消費基本無煤化。創新推出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整合地鐵、騎行、步行等多元交通方式的智慧實踐,入選聯合國“可持續交通最佳實踐案例庫”,構建起超大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制度框架。建築節能水平全國領先,節能建築佔全部既有民用建築總量超80%。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拓展至879公里。碳市場機制不斷成熟,累計成交各類碳排放權產品1.11億噸、成交額47億元,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中心落地運營。
綠色交通體系日益完善,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13.5 萬輛,新能源汽車車主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充電樁,中心城區75.7%的市民選擇地鐵、騎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公共建築能效提升讓辦公室更舒適節能,綠色建築成爲城市建設主流。綠色電力照亮千家萬戶,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提升至近三成,較2020年提高13個百分點,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基本建成。
創新驅動產業興 綠水青山變金山
北京立足全球綠色發展前沿,以創新爲動力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加快打造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雙輪驅動模式,6.6萬件綠色技術發明專利、近200家綠色科研平臺支撐起先進能源、合成生物等七大戰略性基礎性綠色產業,爲綠色發展注入“科技動能”。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升級步伐加快,全市綠色企業佔比27.2%,形成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的“北京路徑”。國際綠色影響力持續提升,全球能源轉型大會、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論壇、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等品牌活動搭建起國際交流平臺,城市副中心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全面鋪開建設,一系列“北京經驗”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光彩。
昌平新能源企業帶動就業崗位增加,延慶生態旅遊讓村民收入翻番,懷柔綠色技術企業研發的節能產品走進尋常百姓家……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分別達30%和 25.1%,綠色已成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三級聯動強保障 區域共護一片藍
北京建立市委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統籌機制,推行“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全覆蓋,率先開展市級生態環保督察,將責任層層壓實至“最後一公里”,以“零容忍”態度向環境違法行爲“亮劍”。深化京津冀大氣聯防聯控、水源共保,形成“高位統籌+區域協同”的生態治理體系,區域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爲特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保障。
京津冀共享藍天碧水,三地市民週末跨省郊遊呼吸清新空氣;“河長制”讓家門口的小河變清,“林長制”讓社區周邊的樹木有人管,市級環保督察解決了一批羣衆身邊的生態難題,生態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基層創新實踐百花齊放,豐臺區“綠城九法”破解中心城區綠化難題,朝陽區推動生態公園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平谷區“生態橋”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各區特色實踐讓“兩山”理念在街巷間落地生根。
未來,北京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守護好密雲水庫等生命之源。以花園城市建設爲契機,推動綠化從“增綠擴綠”向“提質融城”轉變,依據“一屏五帶、兩軸三環、九楔十五片”空間佈局,讓綠道串聯民生幸福,讓公園融入市井煙火。錨定國際綠色經濟標杆城市目標,完善碳排放“雙控”體系,壯大綠色產業,以綠電、碳市場激發綠色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