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斷水 迫英同意建超級使館
兩岸熱門
中英關係近日出現兩項引人矚目的進展。一方面,有英媒爆料指,北京多次切斷英國駐華大使館的供水,藉此施壓倫敦批准中國在倫敦興建「超級大使館」;另一方面,英國檢方則悄然撤銷對兩名涉嫌爲中國從事間諜活動人士的指控,被視爲倫敦不願與北京撕破臉的跡象。
《每日郵報》5日報導,英方官員透露,北京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多次「間歇性」中斷英國駐北京大使館供水,甚至拖延批准大使館翻修工程,以此施壓英方儘快覈准中國在倫敦的超級大使館建案。該名官員形容,「有時我們的水就突然『消失』,這是他們用外交手段發出的信號。」
報導指出,英國早在2020年就批出價值約1億英鎊的駐京大使館翻修合約,但因中方始終不籤準文件,工程無法啓動。使館部分職員甚至不得不在臨時改建的壁球場內辦公。
中國於2018年購入倫敦東區前皇家鑄幣廠(Royal Mint Court)舊址,計劃在該地興建佔地逾2萬平方公尺的超級大使館。該地可俯瞰倫敦塔,地理位置敏感,項目一度遭國會議員與香港民運人士反對。英國政府原定9月9日公佈最終審批結果,但後續延期至10月21日前決定。英媒預測,政府可能很快放行此案。
保守黨議員史密斯批評,北京此舉是「令人震驚的外交手段」,但唐寧街似乎準備在壓力下妥協。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出英國政府在處理對華關係時,面臨「安全與現實」的兩難。
與此同時,另一宗涉華爭議案件也出現戲劇性轉折。英國《金融時報》6日披露,前英國國會研究員凱希及教師貝瑞兩人在2023年被捕,並遭控替中國蒐集情報,但今年9月15日,皇家檢察署以「證據不足」宣佈撤案,兩人當庭獲釋。
內情顯示,首相施凱爾的國家安全顧問鮑威爾與副國安顧問柯林斯在內閣會議中明確表態,拒絕將中國定義爲「敵國」,導致案件在法律層面無法成立。
分析指出,這起「間諜案」的撤銷,折射出倫敦試圖在安全疑慮與經貿現實之間尋求微妙平衡。英方官員透露,施凱爾政府更傾向「保持對話管道暢通」,避免因政治案件導致中英關係惡化。
不過,英國政府6日表明,上述中國間諜案的審判破局,是檢方按前朝政府使用的措詞所做之決定,施凱爾政府並未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