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冰火蛻變”,遇見十五運會廣州場館的“綠色升級”

(原標題:北京冬奧會場館的“冰火蛻變”,遇見十五運會廣州場館的“綠色升級”)

在北京,曾經淬火成鋼的首鋼老工業區變身“冰雪世界”,成爲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場地。火車軌道枕木被做成休息長椅,建築垃圾再生後化身“會呼吸”的磚……工業遺存經過保留改造獲得新生,冬奧場館走出一條綠色之路。

在廣州,爲了迎接即將舉辦的十五運會,一批老場館高標準推進升級改造,煥發新活力。廣州賽區將打造一個零碳建築、一個近零碳建築和一批綠建星級場館,把“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落到實處,構建全民共享的運動休閒空間,推動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走進京津冀·北京★

■由“火”向“冰” 老鋼廠與奧運結緣

2022年北京冬奧會時,在首鋼園滑雪大跳臺“雪飛天”賽場上,中國隊摘得雙金,無數觀衆見證了當時激動人心的奪冠時刻。首鋼園正是工業遺存與奧運結緣的生動寫照,還成爲世界範圍內奧林匹克運動帶動城市更新的經典案例。鋼鐵與冰雪結緣,工業與體育交融,這座冬奧場館走出了一條綠色之路。

“倉庫”裡的辦公間

日前,記者來到首鋼園。會展中心門前的“鋼鐵長城”正緩慢變身爲一條充滿科幻色彩、噴吐煙霧的“巨龍”,與身後外觀鏽跡斑駁的冶煉高樓展開跨時代對話。在冬奧公園,來自石景山區的一羣小學生在老師帶領下正參觀與冬奧會相關的建築,隔着馬路的北京冬奧組委辦公樓是大家拍照不能缺少的背景。更遠處是巍峨的“雪飛天”,由於其造型如同高跟鞋,又被稱爲“水晶鞋”。

首鋼園(圖源新華社)

首鋼冬奧廣場是首鋼園內最先改造的區域,這裡改造前爲存儲鍊鐵原料的區域,北京冬奧組委成爲第一家入駐單位,並於2016年入駐5號、6號筒倉辦公。

5號、6號筒倉是兩個並排而立,高30多米、直徑20多米的鋼筋混凝土圓筒,筒倉上鏤空雕刻出直徑一至三米的圓孔,成爲富有靈動氣息的“外骨骼”。

這些圓孔可不只是爲了好看的。筒倉原本上下貫通的內部空間被分割成六層,依靠外壁上的大小圓孔採光通風,成爲緊湊實用、功能齊全的辦公樓。爲了雕刻出圓孔,從原來筒倉外壁切下來了不少圓餅。即便是這些混凝土圓餅,也都被做成了室外的裝飾性座椅。在冬奧廣場,類似的“廢物利用”案例還有很多。

首鋼園(圖源新華社)

建築垃圾再生 變“會呼吸”的磚

首鋼園的綠色底色,遠不止於場地的改造使用,環保理念深植於辦公區的各個細節中。當時的辦公區中,步行道旁的景觀使用了廠區軌道枕木。部分照明設備是從首鋼二型材老廠房中拆除的舊燈具,景觀工程中利用部分廢棄的材料和設施進行藝術再加工,設計成爲景觀小品。此外,當時辦公區運用了光伏發電、太陽能光纖照明、無負壓供水系統、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等先進生態節能、低碳減排新技術。

綠色、生態、低碳可謂是首鋼園轉型的硬指標。園區內人行道鋪設磚都是生態透水磚,以水泥、建築垃圾再生骨料等爲主要原料,具有過濾雨水、吸音降噪、改善土壤等優點,它被稱爲“會呼吸”的磚,是對“海綿城市”的有益實踐。

在場館上,首鋼大跳臺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鋼結構建設的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臺場館,使用了新型特殊性能鋼材、大型構件高精度裝配建造技術、賽道基準面與雪面控制技術等,結合科學辦賽與賽後利用,在部分技術領域實現國際引領。其中,自主研發的新型特殊性能鋼材與高強度結構鋼組合,節省用鋼量9.75%,減少碳排放量約950噸。

北京市石景山區首鋼園的首鋼滑雪大跳臺(圖源新華社)

北京冬奧會是迄今爲止第一個“碳中和”冬奧會。“水立方”變成了“冰立方”,“冰絲帶”成爲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製冰的大道速滑館,3大賽區26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中國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綠色辦奧”的承諾。而首鋼滑雪大跳臺成爲冬奧歷史上第一座與工業遺產再利用直接結合的競賽場館,工業遺存與奧運結緣,由“火”向“冰”的蛻變,正是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的生動體現。

冬奧遺產“綻新花”

北京冬奧會後,作爲冬奧遺產的首鋼園並未停止蛻變,其在冬奧會元素的基礎上積極引入文化、體育和創意元素,打造多元化場景和生態,聚焦產業類項目落地,不僅讓園區成爲城市新消費目的地,還成爲產業加速復興的城市更新空間。

目前,首鋼園“+科技”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鋼高地,已引入騰訊、國際雲轉播、八院雲箭、深空探測、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等一批龍頭企業,落地數字內容共享製作中心、未來出行體驗中心、仿真實驗室等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體育、+文化、+會展”,首鋼園已成爲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科幻大會等會議的永久會址;承接一年一度的國際雪聯滑雪大跳臺世界盃等國際賽事;利用三高爐等特色工業載體打造全球首發中心,成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秀場”等。

“+生活”利用場地特色打造京西特色消費區,帶動片區經濟增長。2025年春節首鋼園登上社媒打卡地TOP3,滑雪大跳臺舉辦科技新春嘉年華,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推出新春專場,吸引超20萬遊客到訪體驗。

首鋼園改造轉型全過程的見證者、來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首鋼園責任規劃師鞠鵬豔認爲,首鋼園案例回答了城區老工業區復興改造的一種新可能性,它的改造具有高品質的城市形態,通過這種路徑實現轉型和復興發展,首鋼園提供了範本。

首鋼園(圖源新華社)

北京市石景山區:“工業鏽帶”變“生活秀帶”“活力賽場”

首鋼園緊抓冬奧機遇,對老工業廠房進行功能改造和空間更新,激發了傳統工業空間的使用潛能,完成由鋼鐵冶煉、封閉空間向現代服務、開放融合全面轉型,成爲推動北京城市發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和工業區復興的典範。串聯滑雪大跳臺、歷史古蹟等建築的北京冬奧公園,不僅“以廢治污”,實現多樣化的“綠色循環”,還將城市建築、工業廠房與自然山水融爲一體,實現綠色、生態和諧發展。

石景山區以夏奧冬奧籌辦爲契機、首鋼搬遷爲牽引,走上疏解提升、轉型發展之路,曾經的傳統工業區實現了由“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活力賽場”的精彩蝶變。

未來,石景山區將繼續推動首鋼園向社區、街區轉變,做好城園融合文章,全力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打造京西時尚活力中心。同時,聯動打造智慧園區,建設專業化、智能化、規範化的管理服務體系,形成更多應用場景。

首鋼園(圖源新華社)

★走進大灣區·廣州★

■低碳辦賽老場館“綠色”變身

地處廣州新中軸線的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改造工程已完成竣工驗收。這個1984年動工、1987年落成的場館,已先後迎來六運會、九運會、廣州亞運會,今年這裡將舉辦殘特奧會開幕式、全運會女子足球項目(女子16歲以下組)。

老體育場有了“低碳大腦”

“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成爲全國首個近零碳既有大型體育場改造項目。”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場館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所謂近零碳建築,是指通過優化設計降低用能需求,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碳排放指標符合相關標準的建築。

從場外看,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建築外立面如故,覺察不到明顯變化。“天河體育中心已經被列入‘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我們儘量保留它的歷史記憶,外觀不做太多改動,也充分利用原有的嶺南特色外遮陽結構。”廣州市設計院工程師聶珺說,“改動主要是把原來單層玻璃鋁合金外窗更換爲節能的LOW-E中空玻璃隔熱鋁合金外窗,降低傳熱係數和太陽得熱係數。”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

建築的圍護結構改造,只是近零碳建築升級改造的兩大技術路線之一——被動式設計,就好比“躺着也能降碳”,通過改善通風、採光、隔熱性能,減少空調、照明的需求。而另一大路線,就是主動式設計,通過採用高效智慧的空調、照明、電梯、熱水系統,引入可再生能源、能源管理系統等,降低碳排放。後者正是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近零碳改造的重點。

“我們採用了超高效空調系統,設備能效比代表最高節能水平的國標一級能效標準還要高。室外機設置輔助噴霧降溫系統,微小水霧的蒸發會迅速吸收周圍的熱量,有效降低室外機的運行溫度,減少因高溫導致的性能下降和能耗增加,使其能效高於國家節能標準20%以上。”聶珺介紹。室內機兼顧節能和舒適,房間內空調溫度均勻,避免了這邊觀衆穿外套、那邊觀衆直冒汗的冷熱不均場景。

體育場館的夜間照明也是耗能“大戶”,此次改造將原來的金滷燈改成LED節能燈,滿足照明功率密度相比節能標準要求降低40%以上。照明系統按需採用分區、定時、感應等節能控制,進一步實現運行節能。電梯則採用A級能效電梯加變頻控制系統,減少能量消耗,節省運行成本。

場館之外,天河體育中心的多處停車棚頂部,鋪上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面積約3500平方米。在這些地方設置光伏發電,既充分利用了空間,又不影響正常採光需要,一舉兩得。據測算,光伏系統年發電量不少於50萬度,實現光伏自發自用、餘電上網。

在運營層面,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還有一個“低碳大腦”——數字化能碳管理系統。系統可在線實時監測運行過程中的能耗,對建築主要功能空間的室內環境進行監測,包括溫度、相對溼度、二氧化碳濃度等,通過數據分析、集中控制空調系統、熱水系統等。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

攀巖場自發電餘電還能供自行車館

比近零碳建築更進一步的是,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場館開放服務處將成爲國內首批零碳體育場館改造項目。改造從降碳需、提碳效、碳補償三大方面入手,打造零碳建築。

首先是降低碳排放需求,項目結合建築立面改造,採用屋面樓板外挑設計,提供更佳的遮陽效果,屋面和外牆立面採用淺色塗料,減少夏季輻射熱負荷,並根據建築使用功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這些設計都是爲了降低室內溫度,儘量少用空調。在提升碳排放效率方面,改造使用高效機電系統,包括1級能效空調、2級能效以上電熱水器、節能LED燈具,使建築本體節能率達到53%、降碳率達到46%。

場地內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負責抵消剩餘碳排放量,實現零碳運行。按照最初的方案,光伏板擬設在場館開放服務處屋頂。“考慮到原建築爲觀衆看臺,設置在此有安全隱患,且附近有樹木遮擋。我們將光伏板調整至原攀巖建築的屋面上,既保證安全,又能使光伏板充分接觸陽光。”珠江設計駐場工程師樑偉彬說。經計算,項目年耗電量約3.26萬度,光伏系統年發電量達20萬度,不僅做到自給自足,還有剩餘發電量供給旁邊的自行車館使用。

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

與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攀巖場隔湖相望的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則按照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進行改造。改造通過建築空間和室外園林的設計提升,營造出具有嶺南風韻的綠色低碳現代化體育場所。室內外空間設計融入嶺南園林的設計元素,植被的選擇優先考慮本土種植,既能適應當地氣候,又能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攀巖場的改造以體育場爲基底,連接大學城中心湖公園和周邊自然山體,構建人與自然開放共享的生態體育公園。這不僅強調場地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創造出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通過景觀綠化和道路提升,巧妙地引入周圍的山脈和水系,提供一個充滿活力、健康和可持續的休閒空間,鼓勵更多人蔘與到戶外活動中來,享受健康生活。

大學城體育中心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場館建設部:一場館多場景提高資源利用率

十五運會比賽場館九成以上爲現有場館。爲實現綠色低碳目標,廣州賽區採用“1+1+1”模式,即一個零碳建築、一個近零碳建築和一批綠建星級場館,實施差異化改造策略,煥發老場館新活力。15個主要場館至少達到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大學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均按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進行改造。

爲了提高場館全生命週期的資源利用率,改造兼顧賽時與賽後使用需求,確保賽後場館功能空間靈活轉換。改造構建“一場館多場景”運營模式,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和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充分利用二層平臺打造環形跑道,賽時可作爲大型觀衆疏散平臺,賽後則開放成爲全民運動、休閒、觀光的共享空間。

專家點評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委會副秘書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唐燕

綠色轉型和功能再造關鍵是要對環境友好並能形成循環發展

城市要進行綠色轉型和功能再造,關鍵是要對環境友好,並能夠形成循環發展。我認爲,北京首鋼園和廣州天體中心都在體育設施的建造上實現了綠色零碳,但這兩個例子又有所區別。

首鋼園作爲冬奧會的承載地之一,體育對老工業空間的功能煥新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是把當時冬奧會的辦公場地落在了首鋼園,另一個是在冷卻塔和湖面附近做了大跳臺,大跳臺是一個新的設施,但這個新設施是在工業遺址的場地上建造的,它與環境融合的同時發揮了體育賽事的功能,也拉動和宣揚了首鋼園的文化品牌。此外還在六工匯裡進行了很多體育培訓、體育訓練以及體育設備的商貿活動等。體育對工業園區的轉型從多方面切入,這些切入都以發揮老工業建築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來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則是對一個已經有多年曆史並舉辦了很多重要賽事的場館進行改造。基於零碳建築的目標,它很注重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對能源系統、設備系統的改造,使它符合綠色低碳的建設標準,讓空間在能耗上實現提質。

這兩個案例都給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很好的借鑑參考。在城市更新中,要有意識地應用綠色低碳技術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又能促進城市更新以更好的方式建設和落地,這種建設和落地不完全是拆舊建新,而是在已有的環境基礎上做增補或做改變、升級,實現新功能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友好。

統籌/何超、麥藹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李天研、白志標、於夢江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