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守護你的燦爛笑容
“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文創周邊。受訪者供圖
“民間有傳說,北京城曾遭遇瘟疫,嫦娥就派玉兔下凡,挨家挨戶醫治病人。於是,人們創造了江湖遊醫‘兔兒爺’的形象,爲家人祈禱健康。”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以下簡稱“小北社團”)團支書陳一銘介紹起社團“小北醫師”漫畫形象的由來,“‘小北醫師’也有守護健康的使命。此外,說到兔子,就能聯想到‘兔牙’,口腔疾病脣齶裂也叫‘兔脣’。再加上‘兔兒爺’腦袋像一顆磨牙,衣領好似牙齦,它的形象既能體現出北京特色又能讓大家聯想到口腔,體現出我們的學科特色。”
2019年的五四青年節,肩負健康科普使命的“小北醫師”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青年科普大賽上正式亮相。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團委、教育處的組織下,青年醫師通過“小北醫師”的漫畫形象進行趣味科普,“我們會把口腔保健知識、口腔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方式,繪製成可視化、可讀性更強的科普圖文,定期在‘北大口腔青年說’公衆號上推送。”小北社團社長史昕萌說。
2021年春天,“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正式在北京大學註冊成立。“下巴有彈響?小北來幫忙!”“哪些糖,對牙齒有害?”隨着一系列口腔科普作品的發佈,“小北醫師”逐漸在燕園闖出名氣。“我們社團每年招募,都會吸引很多同學報名加入。”社團宣教部負責人楊馥嘉說。
“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在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石佛寺村開展義診活動。受訪者供圖
“公衆號旨在以趣味的方式傳播正確的口腔健康知識,每一篇科普文章在推送前都需精心打磨。”史昕萌介紹,社團編輯組會提前一年策劃選題,基本保持每個月更新一篇科普圖文,內容涵蓋兒童和老年人常遇到的口腔問題等。
一些人對於口腔問題的認識存在誤區,相較於臨牀上接觸的患者,線上科普的形式可以觸達、服務到更多的人,讓他們關注口腔健康。“比如說‘小孩的乳牙壞了,需不需要補’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乳牙本身就是要掉的,壞了也沒關係,只要能長出新牙就可以;但乳牙如果有齲壞的情況,也是需要及時治療的。”史昕萌說。
“老年人的口腔問題就更加嚴重了。”陳一銘介紹,除了線上科普之外,小北社團還會定期前往社區、幼兒園、企業、高校等開展線下的科普宣講和義診活動。“在義診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識比青年差很多。有的老人可能近5年甚至近10年都沒有看過牙醫,明明口腔的情況已經非常不好了,卻沒有得到及時處理。”
於是,每一次開展線下活動的過程中,陳一銘都會反覆強調牙周炎問題的嚴重性。“口腔疾病最常見的有兩個,一是齲病,就是我們俗稱的蛀牙,另一個就是牙周炎。大家可能都知道預防蛀牙,但其實牙周炎纔是患病率最高的口腔疾病,在我國的患病率超過90%。”陳一銘提到,嚴重的牙周炎會導致牙石的增長,進一步導致牙齒的鬆動、脫落,“而牙石是需要通過洗牙來進行處理的,很多老年人因爲畏懼痠痛感而抗拒洗牙,那麼牙周問題的嚴重程度就會加深,進而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爲了方便社區的居民理解,社團成員還會製作通俗易懂的PPT開展宣講,“拿牙周炎舉例,我們的牙齒就像一棵樹一樣,有一半是長在外面的,另一半的牙根則是長在骨頭上的。炎症導致我們的骨頭被吸收了,牙根就會暴露在外面,就像一棵樹的樹根周圍沒有土壤,這個樹一碰就倒。”陳一銘說。
“我們有非常多的動畫輔助我們進行科普。”楊馥嘉提到,一些人不習慣張開嘴觀察自己的牙齒,“當他很直觀地看到這個動畫時,他才能明白是怎麼回事。”楊馥嘉拿智齒舉例,“比如什麼叫阻生齒,爲什麼智齒倒着長容易積累食物殘渣,它是如何侵害別的牙齒的……我們都會利用‘小北醫師’的形象繪製相關的動畫,描述牙齒之間的位置關係,從而去解釋一些口腔疾病的症狀和病因”。
“手繪是我們社團比較有特色的一個部分。”陳一銘解釋了社團堅持做手繪的原因,“首先,很多臨牀的照片是不適合對外傳播的;其次,通過漫畫通俗易懂地講道理,降低了理解的門檻,即使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也能快速理解一些基本的內容。”他提到,社團此前做過多期關於兒童口腔保健的內容,“比如說幾歲換哪顆牙,每顆牙的作用是什麼,我們都是通過漫畫結合生活日常來展現的。”史昕萌介紹,“這些圖大都是我們的原創作品,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構建自己的專業圖片體系,同時在科普內容上體現更多的中國特色。”
在青年醫師的創意繪製下,“小北醫師”陸續擁有了更豐富的表情和動作。“我們還圍繞這個形象,做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在線下宣講和義診的時候發放給大家。”回想起2023年9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宣講活動的過程,陳一銘記憶猶新,“我們專門準備了貼紙和文創玩具,小朋友很喜歡我們準備的禮物,所以都聽得特別認真。”
“有一位媽媽還發來照片,說孩子睡覺時都要把拿着冰糖葫蘆的‘小北醫師’貼在身上。”史昕萌介紹起社團爲兒童口腔科普製作的貼紙,“以往很多教育小朋友不要吃太多糖的漫畫,使用的都是西方的棒棒糖,但我們畫的是中國的冰糖葫蘆、月餅。我們希望這些中國元素的科普小漫畫,能夠陪伴孩子成長。”
“線下宣教,我們從不打沒有準備的仗。”一個口鏡,一把鑷子,一盒手套……當全副武裝的青年醫師們在北京城穿行,總能引發熱烈反響。“有個戴了矯正器的小朋友在接受完義診後,對我說他長大後也想學這個專業,我也會鼓勵他。”楊馥嘉說。
在楊馥嘉看來,區別於門診治療,社團的義診的確有其獨特的優勢。“義診主要是發現問題,不涉及治療操作,所以我們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去了解這個患者的生活習慣、就醫困難等,設身處地去爲他分析具體的情況。”與此同時,楊馥嘉提到,義診的開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很多老年人諱疾忌醫的問題,“有的人可能不願去醫院檢查,但如果和他說在家門口就能看診,他可能就去了。”
除了口腔健康的科普外,小北社團還會以漫畫的形式定期推送一些醫患交流的故事。“比如醫生在臨牀工作中和患者交流的內容,比如一些治療脣齶裂、口腔腫瘤的病例。”史昕萌提到,“這個系列的初衷是將它作爲一個橋樑,讓大衆也能看到醫生在臨牀的所見、所感、所思,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
在北京大學團委推行的“學雷鋒·做實事·進社區”專題志願服務中,“Hello,小北”口腔科普社團已走過十餘個社區;後續,社團還將圍繞“大國重器”主題,對接工業、科技領域的相關院校、企業開展義診活動。陳一銘說:“我們希望利用自己在臨牀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服務更多人乃至全社會,這也是一直以來我作爲社團成員很驕傲的一點。”
臨近年末,社團的編輯組又將投入緊鑼密鼓的工作,提前籌備2025年的科普選題。“無論是什麼內容,我們最核心的理念都是傳遞口腔健康知識。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大家都能擁有健康口腔、燦爛笑容。”史昕萌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羅希 記者 範雪 通訊員 徐國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