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品電影成重要檔期生力軍

北影節“創作論壇:與時代同步,與觀衆共情”活動現場

4月23日,第十五屆北影節“創作論壇:與時代同步,與觀衆共情”舉行,論壇首次增設“2025‘中國銀幕·北京佳作’”項目推介,以光影爲媒,搭建創作與時代的對話橋樑。《東極島》《聊齋:蘭若寺》《戲臺》等10部重點影片主創集結,通過對亮點的解讀,展現了“北京出品”的創新圖譜。

“北京出品”點亮創作靈感之光

作爲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是全國電影創作生產最活躍的城市。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霍志靜在“創作論壇”上表示,2024年北京備案立項的影片達到775部,佔到全國的1/4。在55部過億票房的國產影片當中,京產影片佔到1/4,其中有4部京產影片位列國產電影年度票房的前十位。

“北京出品”的電影已經成爲一個重要檔期的生力軍。以今年的春節檔爲例,中國內地總票房達95.10億元人民幣,觀影總人次1.87億,大幅刷新中國內地影史春節檔票房和觀影人次紀錄,展示出中國電影市場具備的韌性和上升潛力,其中,《唐探1900》《蛟龍行動》《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都由北京出品,彰顯了中國電影的“北京力量”。由北京光線影業和餃子導演共同打造的《哪吒》系列更是書寫了中國電影史又一華彩篇章,帶動國內電影總票房在本月中旬突破250億元,領跑全球電影市場。

而“北京出品”還將延續蓬勃的創造力。在北影節創作論壇的“2025‘中國銀幕北京佳作’”項目推介環節,十部京產電影的主創團隊來到現場,分享新片亮點和動態。

《東極島》以六年籌備、210天實拍打造震撼海難救援史詩,展現中國人勇敢善良的精神豐碑;《獨一無二》以溫暖筆觸探討代際和解,在家庭責任與理想抉擇中傳遞治癒力量;《好工作!》集結《年會不能停!》《一點就到家》金牌班底,用新鮮敘事解構打工人生態;《好好的》作爲北京宣傳文化基金資助的項目,開心麻花的力作,馬麗與81歲趙淑珍演繹跨血緣女性互助;《聊齋:蘭若寺》以頂尖動畫技術激活蒲松齡筆下經典;《羣星閃耀時》凝聚中國三代航天人命運,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科幻電影;《水餃皇后》以小人物勵志故事折射時代溫度,聚焦普通勞動者的堅韌與微光;《無名之輩2&3》以多國敘事拓寬小人物宇宙;《戲臺》是陳佩斯時隔20年再執電影,將國粹京劇元素融入喜劇,演繹臺前幕後的人生悲喜;《震耳欲聾》取材手語律師張琪的真實經歷,聚焦現實跟人性,表達人物成長經歷。

這些新時代的電影作品將承擔起凝聚人心的使命和責任,“與時代同步,與觀衆共情”的期許。

政策“組合拳”落地打造電影強國建設先行樣板

北京不僅是電影創作的“夢工廠”,也是技術創新的“試驗田”。

北京作爲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正積極打造電影強國建設的先行樣板與創新高地。在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技術論壇暨‘光影未來’電影科技單元啓動式”上,來自各界的“最強大腦”,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電影強國之路”爲主題,爲電影科技突破與產業升級出謀劃策。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髮布了《北京市科技賦能文化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預期到2027年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創新技術、實現5項以上重大標誌性文化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10個以上科技賦能文化標杆應用場景,促進100項以上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建設一批融合示範基地和產業園區,涌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企業,切實推動文化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霍志靜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正爲影視產業注入澎湃動能,北京市將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範引領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政策手段,積極優化行業生態,激活市場資源,推動電影行業在創作生產和融合創新上不斷出新出彩出成果。

霍志靜重點推介了四項政策措施:一是以“創作引領、創作扶持、技術創新、攝製服務”爲關鍵詞的“首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12條措施”;二是推進文化領域技術賦能和成果轉化的“文化新質生產力10條”,重點聚焦影視、網絡視聽、演藝、出版、文旅、文博、媒體融合等7個領域,進一步明確未來5年發展方向;三是不斷優化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全鏈條保障優秀作品創作生產,特別設立“高新技術製作”方向,鼓勵類型電影、科幻電影、動畫電影融入科技創新成果,充分體現對創作方向的引導性;四是影視攝製服務的一站式支持體系。通過系統發力,北京正積極打造電影強國建設的先行樣板與創新高地。

一份融合電影、科技與政策的“全景答卷”就此展開。政策“組合拳”落地,標誌着中國電影正式駛入“科技引領”快車道,北京正成爲全球影視科技要素集聚的“強磁場”。

匯聚頭部影視企業成就全國電影創作制高點

在北影節的舞臺上,政策的宣介和落實得到了更好的推進,讓電影從業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瞭解和享受到政策紅利,從而更加積極地投身於電影創作和產業發展的熱潮中。

在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北京電影家協會推出了《2024年北京電影產業研究報告》,該報告主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表示,北京已經成爲全國電影創作的制高點,在55部票房過億電影之中,北京佔了三分之一。不僅票房成績非常好,更重要的是這些電影屢獲“五個一工程”獎、金雞獎、百花獎。

北京也是全國電影市場風向標。去年北京市票房20.9億元,佔全國總票房近5%,其中耀萊影城(五棵松店)年度票房排在全國影院之首。北京影廳單廳上座率全國最高;二是北京人均年觀影人次超過了1.8次,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都有領先性。尹鴻說:“北京人愛電影、看電影是一個悠久傳統,直到現在也是一大優勢,所以北京的電影放映對全國都具有風向標的作用。一部電影在北京得到關注認可和歡迎,它就可以輻射和影響到全國其他區域。”

北京也是全國電影產業中心圈。在北京註冊的影視企業高達1.1萬家,佔全國影視企業的7.4%,數據非常驚人。北京不僅影視企業多,而且企業優質,光是上市公司就有18家,大部分都是頭部影視企業。尹鴻說:“北京市各個區都高度重視影視產業,特別是朝陽區註冊企業最多,通州、大興、懷柔也都相對比較聚集。”

作爲全國電影生態示範區,北京無論是市屬的還是央屬的電影企事業單位和相關公共服務機構非常豐富,構成了完整的北京電影文化生態區。

文/本報記者肖揚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