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知只有90天可活」53歲CEO的終極時間管理課:癌症是最好的老師
圖/pixabay
作者: 奇普.希思, 丹.希思
尤金・歐凱利(Eugene O'Kelly)在他感人肺腑的回憶錄《追逐日光:一位跨國企業總裁的最後禮物》(Chasing Daylight)中,致力於闡釋該書開頭那句不凡的話:「我很幸運,被告知還有三個月可活。」
二○○五年五月的最後一週,歐凱利的醫生告訴他,他罹患了罕見的膠質母細胞瘤。他的腦內長了三顆高爾夫球般大小的惡性腫瘤,而且無藥可醫。那時歐凱利五十三歲,在市值達四十億美元、擁有兩萬名員工的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執行長。他有太太柯琳和兩個女兒,小女兒吉娜十四歲,還在學校上課,等着放暑假。然而等吉娜秋天回到學校上課時,她父親可能已不在人世。
「我和柯琳爲未來所擬定的計劃,統統得捨棄了。」他說,「曾想要的生活已不復存在,我越早放棄這些計劃越好。我得趕快擬定新目標。」
六月八日,也就是診斷出爐後兩週,他辭去安侯建業公司的管理職位,然後做了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重擬計劃。「我能說什麼呢?畢竟會計師不只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處事方式......如果沒做規劃,我根本不知該怎麼做事,包括面對死亡也是一樣。」
那晚,他坐在餐桌前,畫了五個同心圓,那是他全部的人際關係圖。家人位於圓心,最外圍則是關係最淡的人,像是生意夥伴。他決定要逐一結束這些關係,用「最美好的方式道別」,而且要按照順序,由外向內實行。他知道,隨着他日益病重,會想要有更多時間,安靜且不被打擾地和最親近的人相處,尤其是家人。
他開始着手解除最外圍的兩層關係,方法很簡單,撥一通電話或寄電子郵件,分享共同的回憶或表達感謝之意。他儘量小心別讓對話變得太傷感或沉重,他希望這些時刻是特別的。
第二、三圈是較爲親密的朋友和同事,他會單獨與他們見面。歐凱利希望這些見面的時光是充滿「愉悅和享受」。有時是共享一頓美食,有時則選在美麗的地方碰面,坐在池塘邊的長椅上,或在中央公園裡散步(在風險升高的氣氛中,強化感官體驗)。在道別的過程中,歐凱利和朋友交換彼此的故事,暢談人生,也由衷感謝他們的友誼。
他意識到,這些巔峰是「完美時刻」,他認爲,此刻他的使命就是在這餘日無多的人生裡,儘量創造更多的完美時刻。
待夏季過了一段時間,他開始增加與摯友及家人共度的時光。他已經進入關係圈的中央位置,他和兩個妹妹羅絲和琳達道別。到了八月,他和妻子柯琳、女兒吉娜搬去他們位於內華達州塔霍湖地區的第二個家。那時,爲了縮小腫瘤,多爭取數週的時間,歐凱利剛結束一段放療,此刻的他非常虛弱。
八月下旬,他母親和弟弟搭機到塔霍湖度週末。這次的拜訪將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在那個美麗的星期日,他們一同在湖上划船。
歐凱利寫道:「我們在湖上划了一會兒,然後我牽着母親的手,陪她走到船頭,只有我們倆。我告訴她,我心情平靜,相信日後會在天堂見到她。她是虔誠的信徒,能夠平靜接受此事......那是美好的一天,我感到圓滿。雖然很疲憊,但也很滿足。」
母親和弟弟回去的當晚,他躺在長沙發上,柯琳依偎在他懷中。她察覺到他將不久於人世,談起他一旦「缺席」的種種情況。他說:「妳現在得接手,我能做的都做了。」
約莫兩星期後,二○○五年九月十日,歐凱利因肺栓塞去世。
臨終前那段日子,歐凱利體會到片刻的非凡力量。
你辦得到嗎?需要花多少時間?三十天?六個月?十年?還是永遠辦不到?我覺得自己一天過得像一週那樣豐富,一週像一個月那樣深刻,一個月像一年那樣充實。」
歐凱利因爲有機會得知人生期限將至而倍感幸運。我們是否也該像他一樣,對重要時刻抱持同等的熱情?也許我們能夠活得比他久,但這不該成爲拖延的藉口,不是嗎?
這便是人生最大的陷阱:一天接着一天,一年就過去了,而我們始終沒去找某人談話;沒有爲學生創造巔峰時刻;沒親眼欣賞北極光。我們僅是日復一日地走在人生坦途上,卻忽略我們原本也可攀登千巖萬壑的大山。
要擺脫這種慣性並不容易。於歐凱利而言,是絕症讓他辦到的。
那麼,對你而言,會是什麼事能激勵你創造完美時刻呢?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的《翻轉人生的關鍵時刻:讓平凡變不凡,打造永生難忘的巔峰體驗》
作者:
奇普.希思(Chip Heath)
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爲學教授,同時也在杜克大學任教,並且是多本商管暢銷書的作者。畢業於德州農工大學及史丹佛大學。
丹.希思(Dan Heath)
杜克大學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及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也是知名作家和播客主持人,主持的播客節目《What‘s It Like to Be...》贏得許多獎項。
希思兄弟合著有《創意黏力學》、《學會改變》,以及《零偏見決斷法》等多本《紐約時報》暢銷書,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全球銷售兩百多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