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進入楊柳飛絮期——如何實現“有絮不成災”
近段時間,京津冀、山東、陝西等地的部分地區已陸續進入毛白楊和垂柳的飄絮期。隨着氣溫攀升,楊柳飛絮是北方春天裡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什麼樣的天氣會導致飛絮集中出現?將持續多久?如何防範?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楊花不是花,柳絮亦非絮。專家介紹,楊柳絮是楊柳樹的蒴果開裂後,釋放出來的種子以及種子上的附屬毛(絮狀物)所組成的混合體,楊柳飛絮就是楊柳母樹利用風進行種子傳播的過程。
應對飛絮侵擾,首先要知道楊柳飛絮何時出現。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黃卓介紹,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飛絮的高發時段,持續時間約50天。春季氣溫回升期以及晝夜溫差大的晴日是觸發飛絮的主要氣象條件。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連續3天以上超過15攝氏度,特別是日最高氣溫超過25攝氏度,且日照達到6小時以上時,陽光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果實成熟,有利於楊樹、柳樹的雌株果實成熟,開裂釋放飛絮。”黃卓介紹,在春季的晴朗天氣裡,夜間氣溫低,白天升溫高,就會加速飛絮釋放,加上相對溼度較低和1級至3級的微風,將更有利於飛絮飄散。
在晴朗乾燥的天氣條件下,日間10時至16時是楊柳絮飄飛的高發時段。其實,楊柳絮對一般人影響不大,但因其表面易吸附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對過敏人羣來說,接觸後可能引發皮膚瘙癢、鼻炎甚至哮喘。那麼,易過敏人羣如何防範?
專家提醒,公衆外出時,一方面要注意個人防護,佩戴口罩、防護鏡等,儘量選擇不易黏附飛絮材質的衣物,對飛絮進行有效的物理遮蔽,避免接觸過敏原;戶外活動儘量避開飛絮飄散高發時段和區域。另一方面,要注意日常清潔,居家儘量關閉門窗,若有飛絮飄入,可以使用空氣過濾或淨化設備,及時用吸塵器清理,或噴水溼化後清掃。外出開車時不要開窗,通風模式可選擇內循環;外出回家要及時脫掉外衣並清洗面部、鼻腔、口腔。
自2016年起,每年4月至5月,北京市氣象局都會聯合市園林綠化局開展楊柳飛絮預報工作。雙方通過佈設在全市的103個楊柳飛絮重點勘察站點,實地觀測花序與果實的生長狀態,經過反覆會商,最終確定楊柳飛絮始發期、高發期、結束期的預報產品,爲羣衆出行及防護提供依據,也爲楊柳飛絮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撐。
楊柳飛絮也有天氣“剋星”。“大風會降低楊柳飛絮濃度。”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副首席李琛說,雖然微風會帶動楊柳飛絮四散到各處,但風力過大會將果實吹散,甚至吹掉,反而會降低楊柳飛絮濃度。下雨天同樣是楊柳飛絮的“天敵”,因爲水會與它們結合在一起,並“拍”到地上。因此,下雨天楊柳飛絮會減少。
抓住了楊柳飛絮“怕”水的弱點,在高發期便可以採取噴水溼化等有效措施及時防治。據介紹,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信息及決策材料,相關部門持續聯防聯動,加大高壓噴水、溼化和清掃等防治力度;同時採取管控楊柳雌株源頭等措施,結合楊柳飛絮預測預報與監測巡查等工作,爲精準防治提供信息服務,最大限度減輕楊柳飛絮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努力實現“有絮不成災”的目標。(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