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之南 唯此一人

狄仁傑拜會同僚(左側長鬚人即狄仁傑),出自高羅佩《大唐狄公案·漆屏案》

日前,在河南洛陽白馬寺內的狄仁傑墓地經專家認定後,正式掛牌。近年來,狄仁傑一直是影視作品的熱門IP,因此相關消息迅速上了熱搜。

這位原本供奉於太廟內、寶相莊嚴的唐代名臣,經過正史野史、小說影視的海量演繹,如經過不同彩色玻璃的折射,每塊玻璃都折射出他不同的人設光譜:仗義直諫、聰明睿智、仁懷萬民……

“他們以爲我是個六邊形戰士。元芳,你怎麼看?”

出將入相狄仁傑的高光時刻

公元696年,年號是萬歲通天元年,聽起來霸氣測漏,其實當年大周朝拉胯得很,因爲它正在被西北吐蕃、北方突厥、東北契丹羣毆。

一直是大唐好學生的營州契丹突然起兵反叛,戰力爆表,連下冀州、瀛州,周軍接連戰敗、喪帥亡師。不安分的還有更加強悍的突厥,他們都打出廢黜武曌、還政李唐的旗號,彷彿拿着同樣的武功秘籍。爲了和突厥求和,武周低聲下氣,以武承嗣之子武延秀迎娶突厥默啜之女,“自古未有中國親王娶夷狄女者。”結果依然被打臉,默啜霸氣地拒絕了這門親事。出使突厥的尚書閻知微被扣押,尚書大人轉身與胡人一起連手踏歌“萬歲樂”於趙州城下,還幫着胡人勸降,此舉連城頭將軍都看不下去,大周顏面丟了一地。

河北局勢一地雞毛,時任彭澤縣令的狄仁傑被重新起用,像救火隊員一般被派到河北魏州任刺史。前任刺史將城外百姓驅趕入城,專意死守,狄仁傑一到,一副胸有成竹、中流砥柱的畫風,城外百姓該幹啥幹啥:“賊猶在遠,何煩如是!萬一賊來,吾自當之。”這氣場不是一般的強大。新刺史的淡定畫風,如空城計一般,一時間竟然嚇退了來勢洶洶的契丹人。真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狄仁傑對此肯定深有體會。和他一起安撫河北的河內王武懿宗不禦敵於外,反而做妖於內。凡是從契丹處逃歸之人,這廝下令一律生刳取膽,不是一般的殘酷。因此河北百姓把他與嗜血的契丹先鋒何阿小並稱:“唯此兩何,殺人最多。”朝廷在河北人心全失,招不來兵,只好大赦罪囚、家奴從軍充數。內政也說不上好,武曌面首薛懷義忙着營造,窮奢極欲,“日役萬人,採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爲之耗竭。”武氏子弟則忙着巴結討好兩位美少年張易之、張昌宗,來俊臣等酷吏們則忙着殺戮、株連無辜……

爲了徹底掃除邊患,升任幽州都督狄仁傑積極上疏,運籌帷幄之中。其要義有三:一是放棄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全面進攻戰略,收縮戰線,暫時放棄西北、東北。其次是效仿太宗分封昭武九姓故事,以安西四鎮爲籌碼,以夷制夷。三是堅壁清野,“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候,聚軍實,蓄威武。以逸待勞,則戰士力倍;以主御客,則我得其便。堅壁清野,則冠無所得。自然賊深入必有顛躓之慮,淺入必無虜獲之益。如此數年,可使二虜不擊而服矣。”

戰略一對,紅利隨即而來。契丹人前面受挫于堅壁清野的武周軍,後面又被見利忘義的突厥突襲,很快敗亡。在狄仁傑的建議下,武則天重新立李顯爲太子,並立即昭告天下。河北人心爲之一振,一月內從軍者五萬。698年秋,突厥四十萬大軍殺入河北。狄仁傑從來不缺少獨當一面的勇氣,他以河北道行軍副元帥身份統帥數十萬大軍,嚴陣以待,無機可乘的突厥只好撤軍作罷。大周最大的外部危機徹底消解。

出將入相,這是狄仁傑最高光的時刻。

厚積薄發任大理寺丞時已經五十歲

翻看一下狄仁傑的職場履歷,並不如後人想象得那麼顯赫,其實還有些悲催。在幷州都督府法曹崗位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像個兢兢業業的打工者。因爲沒有文字留下,難以管窺他青年中年時的心態。他的雙親在河陽,去幷州赴任時他登上太行山南望,碧天上孤飛的白雲牽住他的眼睛,絆住他的腳步,他含淚凝望:“吾親所居,近此雲下。”

計劃稱帝的武則天爲了對付李唐王室、舊臣,有意選拔河北、山西的士子,狄仁傑總算享受上了這撥紅利。儀鳳中,狄仁傑入京作大理寺丞時,他已經五十歲了。此後十年,他從侍御史、朝散大夫到寧州刺史、江南巡撫使、豫州刺史直至拜相,可謂厚積薄發。

直言進諫是他第一個鮮明的標籤,很像太宗時魏徵的人設。名將權善才砍伐了太宗陵柏,高宗且怒且傷心,滿臉淚水:“善才竟然砍我老爸陵上柏,我太不孝順了,善才必須死。”老闆都這樣了,結果不言而喻。身爲大理丞的狄仁傑卻毫無眼色,堅持善才按律只能免官處置,氣得侍從官揮笏要動粗。仁杰毫不退縮,引用西漢張釋之的例子,金句頻出。“臣聞犯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爲難,臣以爲不難。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不難。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干之誅。陛下不納臣言,臣瞑目之後,善見釋之、辛毗於地下。”一堆高帽子輸出後,老闆只好敗下陣來。被他保命的還有契丹將領李楷固、駱務整。法司認爲兩降將末路來降,請求依法論罪,但狄仁傑力請武曌赦免了兩人。後來兩人不負衆望,掃平契丹,在含樞殿行獻俘之禮,武曌向狄相舉杯勸酒,點贊連連。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狄仁傑都有教科書般演示。他爲相時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爲地官員外郎,後者確實稱職。他早年曾受開封縣令霍獻可羞辱,貶謫彭澤時,霍獻竟然以頭觸階,請殺狄仁傑、裴行本。而回朝復相的狄仁傑竟然以德報怨,舉薦霍獻可爲御史中丞。

當然,有值得捍衛者必然也有必須打壓者。對於巴結老闆、不顧百姓死活的人,狄仁傑窮追痛打,毫不手軟。被他彈劾免官的有司農卿韋機、左司郎中王本立,高宗出面求情都無濟於事。據《太平廣記》記載,武曌男寵張昌宗穿着御賜的集翠裘四處顯擺,狄相一見氣不打一處來,他便藉着和張玩雙陸棋的機會,贏了這件南海郡進獻的集翠裘。一出宮,狄相爺就將集翠裘賞給家奴穿上,想來張六郎的臉被打得“啪啪”作響。

仁慈也是狄仁傑的底色。越王李貞舉兵反武失敗後,受牽連被判死刑的士庶有六百多人、其親屬五千多口。代理豫州刺史的狄仁傑高喊刀下留人,即便直面宰相張光輔的尚方寶劍,他也視死如歸,“將請尚方斷馬劍斬足下,當北面請命,死猶生也。”任河北道安撫大使時,他一面硬槓殘暴成性的武懿宗,一面上疏武曌指明利害,最後成功赦免河北各州從突厥者。晚年武曌欲鑄造一座佛像,因府庫銀子不足,便發動天下的僧尼“衆籌”,狄仁傑又站出來進諫,武曌只好作罷……

只要是爲國爲民,任你是佞臣、悍將、老闆、甚至鬼神,其奈我何。垂拱四年(688),他在江南安撫大使任上毀吳、楚淫祠一千七百所,吳王夫差、越王勾踐、西楚霸王來了也白搭。他還專門給西楚霸王寫了封“拆遷通知”,文辭霸氣十足,傷害性、侮辱性都很強:

鴻名不可以謬假,神器不可以力爭,應天者膺樂推之名,背時者非見機之主……而君潛游澤國,嘯聚水鄉,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測天符之所會,不知歷數之有歸。遂奮關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蓋盡由於人事,焉有屬於天亡!雖驅百萬之兵,終棄八千之子。以爲殷鑑,豈不惜哉!

那些被他從張光輔劍下救出而流放豐州的士民,那些在他知寧州時惠及的百姓,後來紛紛爲他勒碑頌德。北宋名臣范仲淹特爲潯陽狄公祠寫碑,引爲同道中人。

忍辱負重埋下李唐中興的種子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傑轉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是他仕途上最輝煌的開始,也是內心最糾結的起點。

武曌是狄仁傑的伯樂,也是其最可怕的對手。她冷酷無情,爲了繼承大統,長子次子都死於非命,老三中宗李顯繼位僅一月就被廢,有眼色的睿宗李旦只好順勢躺平裝死。爲了將愛女太平公主許配給武攸暨,武則天腦洞打開,竟然潛刺客殺死武的妻子,迫其就範。晚年的武曌狐疑多變,卸磨殺驢玩得爐火純青。助攻她篡唐的宰相裴炎被殺、周興被來俊臣“請君入甕”,來俊臣被處決時,和他一起斷頭的竟然是來的敵人李昭德。這魔幻的畫面,把一衆吃瓜羣衆都看呆了。

老闆多疑,其馬仔周興、來俊臣等個個心狠手辣。天授元年(690)八月,殺太子少保、納言裴居道、尚書左丞張行廉、南安王潁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賢二子,唐之宗室於是殆盡,幼弱者流放嶺南,又誅其親黨數百家。”神功元年(697),武懿宗主辦宰相李元素、孫元亨、天官(吏部)侍郎石抱忠、劉奇謀反案,“凡三十六家,皆海內名士……皆族誅之,親黨連坐流竄者千餘人”……這武周的管理團隊真無力吐槽,職場氣氛不是一般的恐怖。

在這恐怖氣氛裡,多數人選擇苟且地活着。李淵的第十八女、千金長公主按輩分上是武則天的姑媽,還曾送面首薛懷義給她。爲了保命,已經七十歲的長公主竟然認武則天作乾孃,改爲武姓。千金公主的妹妹常樂公主則選擇有尊嚴地死去。她與夫婿毅然加入越王戰隊,大義凜然:“諸王國懿親,宗社所託,不捨生取義,尚何須邪?”

忠於李唐還是武周,這是個大問題,狄仁傑選擇了……第三條路。明代李東陽、王夫之都以爲他忍辱負重,明裡應合武曌以執國柄,暗裡籌劃恢復李唐。“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與其像褚遂良一樣爲忠勇而死,不如爲成大事而苟活。

武曌最不能容忍別人說她篡唐,因此在與武曌的博弈中,狄仁傑總是小心翼翼避免踩到她的小尾巴。他總以母子情深來打動武曌,老闆曾夢到一隻兩翼折斷的大鸚鵡,仁杰便爲其解夢:“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在只剩下廬陵王(李顯)、相王(李旦),只要起用二子,兩翼便能振作。”年老多情,晚年的武曌一定常常回憶起老大老二。章懷太子(李賢)的遺詩令旁人都唏噓不已,何況自己的親媽。“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姑侄與母子哪個關係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爲太子,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狄相與武曌間的這段話不似君臣,倒更像兩個老朋友間的私聊,溫和如細細春雨,潤物無聲。武曌的鐵石心腸終於軟化,外放十四年後,李顯終於被召回神都,復立爲皇太子。

狄仁傑沒有等到李顯重登大統的那個時刻,但是他任宰相時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姚崇等一大批忠臣能士,埋下了李唐中興的種子。協助中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的五王,輔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的姚崇,都出自狄仁傑門下,因此在恢復李唐天下之事上,他可謂居功至偉。

“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杜甫《狄明府》)

狄相去世武則天悲嘆“朝堂空矣”

這裡有一個冷知識:武周時,作宰相是個高危職業。696年,歷史學家劉知幾曾作《思慎賦》,“功名取貴,非命者衆,克全者寡”。這些話不是危言聳聽,太宗朝的宰相平均任期爲七年,武周朝的宰相平均任期只有兩年,且被貶殺者十分之六。垂拱四年九月至載初元年十一月,兩年多時間裡的十三位宰相,五人被殺、兩人被流放、兩人罷相後暴卒,宰相真是伴虎而眠的職業。

盤點一下狄仁傑所在的宰相羣,裡面有阿諛奉承、綽號“兩腳狐”的楊再廝,有成語“唾面自乾”的製造者婁師德,更多的則是武家人、道士。自然也有少數鋒芒畢露者,譬如那位志大才疏的李昭德,他曾亂棍打死武承嗣的擁躉、在朝堂上公然嘲笑來俊臣,不出意外,他很快被踢出羣去。在這羣裡,狄仁傑是唯一頻頻發言,且頻頻被武曌點贊者,殊爲不易。其要訣無他,除了智慧,還是智慧。

天授中,任宰相才三年的狄仁傑被告謀反,這是一個門檻很低且最時尚的罪名,他和來俊臣的PK如約而至。來俊臣原以爲這狄懷英不會輕易就範,不想仁杰劍走偏鋒,一上來就承認謀反:“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如此坦率,反把來俊臣弄懵了。但在謀反細節、關鍵方面,仁杰寸步不讓,當來俊臣的小弟誘導仁杰揭發他人時,仁杰竟然以頭觸柱,不惜血流滿面,來只好作罷。趁對手放鬆戒備時,狄仁傑將申訴書藏綿衣中,着其子呈見武則天,此舉頗有諜戰片之風,最後有驚無險地逃出生天。明代大思想家李贄以爲狄仁傑是捻熟黃老之學的智者,“(樑公)遂悟黃帝、老子之旨,同流合污,與世委蛇。對主禠裘,當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軀,其事偉矣。”

唐人《朝野僉載》這樣評價他:“粗覽經史,薄閱文華,箴規切諌,有古人之風。剪伐淫詞,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緇,膽氣堅剛,明而能斷。”久視元年(700),武則天率羣臣遊覽嵩山名勝石淙山,寫《遊石淙詩》,狄仁傑也留下其唯一傳世詩作《奉和聖制夏日遊石淙山》“老臣預陪懸圃宴,餘年方共赤松遊。”君臣相和,其樂融融。當年秋,狄相去世,武則天傷心之情溢於言表:“朝堂空矣!”

狄仁傑雖然逝去,但是關於他的傳奇卻一直流傳繁衍。他在大理寺丞任上,一年辦案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喊冤,這段史料啓發了小說家、劇作家的靈感,清末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橫空出世。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在翻譯此書時,抓住流量,創作出名作《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由《迷宮案》《鐵釘案》《四漆屏》《黃金案》等15箇中篇、8個短篇組成。與《施公案》等傳統公案小說風格不同,此書注重破案過程,思慮細緻縝密,情節反轉很多。在黑狐狸的淒厲笛音裡,在四漆屏詭異傳奇裡,在七巧板的益智遊戲裡,小說懸疑神秘氣氛都拉滿,可讀性極強。作爲主角的狄仁傑嫺熟犯罪心理,運用邏輯推理,細緻入微,抽絲剝繭,偵破奇案,儼然福爾摩斯附體。由此,狄仁傑的人設實現了華麗轉身,從正史上的忠直清明轉爲小說裡的聰明睿智,“JudgeDee”(“狄法官”)成爲與福爾摩斯、波羅、馬普爾小姐齊名的推理符號。

本世紀初熱播的《神探狄仁傑》、狄仁傑探案系列電影,更將他推成影視劇頂級IP。手持亢龍鐗,能打能謀,能潛能騰,總能力挽狂瀾,蕩平兇猾,名帥+賢相+直臣+神探+俠客+良主,狄仁傑完美六邊形人設從此確立。

狄仁傑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評價他是“海曲明珠,東南遺寶。”特薦他爲幷州法曹。幷州長史藺仁基接力點贊:“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千年之後,這些評語竟然全部應驗,武週一朝最有名的人物非狄仁傑莫屬!文並供圖/甘棠散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