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衛星數量增至60顆 將開展下一代北斗系統新技術試驗試用
19日9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與遠征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五十九顆、六十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太陽帆板展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該組衛星屬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後發射的第二組MEO衛星,入軌並完成在軌測試後,將接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此次發射的衛星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將在確保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精穩運行的基礎上,開展下一代北斗系統新技術試驗試用。與前期MEO組網衛星相比,該組衛星升級了星載原子鐘配置,搭載了新型星間鏈路終端,入網工作後,將進一步提升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可靠性及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性能,在支撐北斗系統穩定運行和北斗規模應用的同時,將爲下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技術升級進行相關試驗,承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使命。
北斗系統工程自立項以來,已經走過波瀾壯闊的30年,全體北斗人秉承“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衆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發展理念,將北斗系統建成爲靚麗的“國家名片”。下一步,我國將加快推動下一代北斗系統建設發展,加大對不依賴衛星的多種定位導航授時手段的技術攻關。2035年前,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重點實驗室、上海北斗導航創新研究院副院長裴凌介紹,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有兩個優勢:一是高軌衛星更多、覆蓋範圍更廣、高程測量更精確,尤其在低緯度地區優勢更爲明顯;二是融合導航與通信功能,不僅能定位還能發送短消息。
“依託北斗導航衛星,未來上海重點發展的是空間信息領域。”裴凌告訴記者。上海將推動空間信息全面賦能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支撐面向未來的城市數字底座建設。以定位導航、遙感觀測爲基礎,實現地上、地下、空中、水域立體覆蓋,保障數字城市與物理城市的實時鏡像、精準映射。以衛星互聯網加地面移動網絡爲基礎,加快構建天地一體化的數字城市信息網絡。
圍繞閔行上海航天城、浦東衛星互聯網科研基地、臨港衛星製造集聚區、青浦北斗空間信息應用示範區、松江衛星產業基地等,上海將打造8個空間信息產業協同創新特色園區,到2025年實現空間信息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上海還將提供泛在精準時空信息服務,在通信、金融、能源、廣電、交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市建設管理、水利、農業、氣象等重點行業推進北斗規模應用。
文/黃海華
供圖/視覺中國
(解放日報)